分享

【霍山往事】066-《山风》画册

 井蟾斋主 2021-12-25


今年是我们这批上海知青赴安徽省六安专区霍山县插队49周年。新年伊始,承蒙范凯熹先生作序、沈俊峰先生撰文,《山风》画册终于付梓。作为献给第二故乡的一份厚礼,也了了我多年的心愿。在此谨感谢成书过程中予以帮助的诸位好友。

《山风》系列划上的句号,亦是逗号,山乡风貌题材的绘画创作依旧在途中……

大别山风  霍山乡愁

范凯熹

《山风》是我的老同学、上海当代画家乐建成在人生最美好青年时代,漂泊异乡大别山区插队、执教十八个春秋所作的一部绘画实录。现在虽然身居国际大都市上海,但他并不忘却过去曾经养育和生长的大山,创作了一批挚爱第二故乡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画。他的《山风》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画作中的乡土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思乡情怀,其作品深刻的烙上了时代印记。《山风》系列作品情深意切,画家既将山风描写的淋漓尽致,表达对大别山风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也体现了他渴望和期待霍山老区早日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美好愿望。

大别山是乐建成作画的根据地,那里有画家丰厚的生活源泉,他几乎每年都坚持去大别山区采风。《山风》组画,侧重写画家在大别山区的经历,那未成年时的插秧、砍柴、炒茶……以及青年时的学习、执教。他深入山区腹地,徒步三百余里,前后历时近30年,倾注一腔真诚与热忱,广泛收集、充实、追忆、构思、描绘和完善了创作,寄寓了万千知识青年和山村教师对过去艰苦创业的绵长乡关之思。一盏清茶,一支秃笔,一张宣纸、一尊翰墨,乐建成乐就乐得墨飞,建就建出心境,成就成出硕果,山风深深地感动着他,撩他愁思,把巨大的悲欢乡愁之恋与故土之情交融在一起。正如画家自己所说:“是魂牵梦绕的缠绵,是一往情深的眷恋,是那既定的人生建构,驱使我在惜别多年的今日,还鬼使神差地徜徉在这条寂寞道中。”在这传统的山风生活即将消失的时代,乐建成用图像把曾经的那些视觉记忆描绘下来的。虽然年已愈六旬,他仍义无反顾地喜欢笔下的热闹,喜欢墨染的寂静。在那些因、那些果、那些缘、那些殇的一惊一乍之间,易碎的时光竟也缀满繁星,令我可敬可佩。

《山风》共分五组组画:第一组以《山庄》、《堂屋》、《河沟捶衣声》、《水笕》、《水井》等“山景”为题,描绘了大别山的美丽风光:质朴的风,清澈的水,蜿蜒的路,鲜活的花草,常到大山里走走,让山风去掉浊气,让山水涤荡心灵,让山路缭绕快乐;第二组以《春耕》、《插秧》、《炒茶》、《夏锄》、《砍柴》等“山作”为题,呈现了大别山的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劳作,表现了城市里人看不见的辛勤;第三组以《饲鸡》、《喂猪》、《砍肉》、《腌菜》、《打豆腐》等“山情”为题:述说了风在吹,雨在飘,山象你,风象我,留给天,留给地和“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明唐志契的美学观点,表达了遥远回忆的人间真情;第四组以《木匠》、《篾匠》、《石匠》、《剃头匠》等“山匠”为题,再现了大山里天资聪敏、精明能干、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匠心独运、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匠,正如唐陆龟蒙所云“倭僧留海纸,山匠制云牀”;第五组以《村里来了放映队》、《上学》、《民办小学》、《体育活动》、《迎娶》、《过年》、《元宵》等“山文”为题,表现了唐李贤"画为山文"的大山风尚民俗,真实写照了大别山昔日的文化教育和风土人情。

山景之胜,山作之辛,山情之意,山匠之精,山文之尚,在乎山也在乎风,山风一体,钟灵之气,山风乡愁,殊难分离。《山风》精练地提取了大别山区五组淳朴的意象,找到了表达大别山风与霍山乡愁的中国画对应物,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画意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大别山风”与“霍山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景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把“大别山风”与“霍山乡愁”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往日在思乡、怀旧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山风》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她在构图上寓变化于统一,形与形,色与色,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线条的勾勒与墨韵的变化相互交织错落,在均匀、整齐的构图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墨韵,使画作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画语,画出了画家心中对第二故乡、对大别山的深深眷恋之情。

《山风》的特色还在于文字和图画的处理一样,传奇玄机,气场相似,激扬文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画得流俗,图画甜腻苍白;写得风骨,内涵清越深沉,字字铿镪,图图震撼,图文并茂。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一位画家来说图画创作是主动的,而文字创作被动的成份比较大,这就要求画家尽可能理解图像,解读视觉元素背后的文字东西。这方面乐建成也是个范儿,他从语言学和艺术学两种角度了解国画创作的原始动因和想表达的心境,从而进一步融入作品的主题。

我们总是执著于远方,却忽略眼前的风景。其实,心中有景,何须远方。去年国庆我们夫妇重返在那里生活工作无数天的安徽霍山,裹着山风的寒意,重新体验当年的艰辛。从白马尖到插队所在的漫水河、执教所在的单龙寺、磨子潭,激荡着青春的记忆,虽然山风伴随着凄凄秋雨但我们坚持在崎岖、陡峭、婉蜒、泥泞的深山丛林之中的山间小道上走着。我们这代人是坚强的。尽管生不逢时,但在那个蹉跎岁月走来经历了磨难,也积蓄了力量。艰苦曲折的经历教会我们的宽容、珍惜、感恩、坚强、自信,拥有梦想,付出力量,在磨难中奋进,在挫折中前行。《山风》描绘的知青和山村教师的歌就永远是那样高亢悠远,浑厚而深情;经历过风雨就会见彩虹。上海知青和山村园丁的画永远是那样荡气回肠,大气悲壮。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四、五十年前。是的,我们是不幸的也是浪漫的。回忆起当年和山民们打成一片,一起住牛草棚、砍柴、插秧、收割、挑担、扛石垒坝兴修水库、打扦放炮修筑公路,同吃、同住、同劳动。确实,养育了我们的是那种与大山一样淳朴的难以割舍的痛苦与情义。今天观赏到老同学的佳作,触画生情,画意和梦想被这山风撩起的发丝,唤醒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怀旧乡愁之情陡然升起……

往事如潮。山风吹过我们的银丝,飘散着恬淡岁月深处的坚守;细细的汗水,明媚的青春,恣意地飘扬,我更期待借着山风的轻拂,沉淀过去的岁月,永恒定格青春的画面,携一方宁静归途,驻留心间……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督导)

在画框里,留住故乡的魂

沈俊峰

有人说,哪里的土地埋葬了你的亲人,哪里就是你的故乡。还有人说,你的青涩年华献在了哪里,哪里就是你的故乡。

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两个故乡。

原乡,像生身母亲;他乡,像抚育成长的养母。都是故乡,都是恩重如山的母亲。

叶落归根,抑或,处处青山,故乡始终在心里,是你一辈子的影子。

看到了这样一幅国画《扦猪》。杀猪的、卖肉的各占一个位置,憨厚淳朴的大汉,耳朵根后面夹着一根香烟,高举砍刀,刀锋闪烁着明亮的温暖。

把杀猪说成“ 扦猪 ”,是大别山人的说法。

乡情弥漫,无法收拾。一口气又看了这个“山风系列”50多幅作品,《河沟槌衣声》 《篾匠》《砍柴》《饲鸡》《腌菜》《春耕》……这些沉淀了岁月沧桑的画,动了我的心魄。 我在《河沟槌衣声》中寻找自己,“山里人,家家都有一根两尺来长的棒槌。丫头、大妈、老奶奶们一大清早都会提着满篮衣物去河边洗。梆梆的槌衣声,和着欢笑,和着流水的哗哗……”当年,我这个半大小子也时常去河边洗衣,即使在决定命运的中考那天清早,我还洗了一大盆。《水井》更令人难忘,“山里人早起,总是先将缸水挑满。晃晃悠悠挑着一担水桶,可不尽是些趣事,遇到落雨、降雪、结冰,在泥泞或光溜的山道上摔个仰巴朝天,一蹶一蹶狼狈地提溜着那炸裂的水桶,也是常有的事。”我家不远就有一口井,冬暖夏凉。看了电影《少林寺》,我和弟弟再也不用扁担,只学和尚练功,一手拎一只满载的水桶。我喜欢《砍柴》,画面上,一个汉子宽阔的脊背,拦腰横着的长长的尖担,他面对着漫山遍野的树丛荆棘。“居于山中不愁没柴烧。小的枝柴,弯刀剁下,打以成捆,悠悠担来。引火的松毛,则用草耙顺地耙来。”秋冬,叶落显露,砍柴的好时节,或者去松林耙松毛,我和小伙伴常常被山间飘着纸幡的坟墓吓得屏声静气、落荒绕行。山里的冬奇冷无比,《烤火》是一个问题。一位老农,拎着一只竹编的火笼子,他的身旁,是一只构图比老农还要大的木火桶。远景,则是一家人围着一只木炭火盆。 “冬季,山里人最为清闲的日子,柴码成垛,粮入了仓。火燃起来,旺了家家户户的火塘;烟升起来,暖了众乡亲的心房。灰堆里埋着花生、板栗爆得劈哩啪啦直响,还有那呛人的山烟味和诱人的烤山芋的香。”我和同伴,还常常从山坡采摘一些小竹节,偷偷埋进火盆,然后倾听真正的爆竹原声态的炸响,嘲笑惊吓而失态的人们。 棒槌、肩担、火桶、水井、黄大茶、砍刀、篾匠、校园、青山绿水……这些大别山记忆中的生活符号,已变得遥远、模糊,却饱含了诗意,像粮食酿成的酒。时光也会酿出历史的老酒,时常小酌,定会陶醉,也有酩酊大醉的时候,关山重重,晓月漫漫,人生得意须尽欢。

我对这些画和文字肃然起敬。 我对这些画和文字的作者——乐建成肃然起敬。 1970 年,16岁的乐建成到大别山当知青,一呆就是18年,繁重的劳动并没有泯灭他对美术的热爱,多年后他回忆起大别山依然饱含深情:“是魂牵梦绕的缠绵,是一往情深的眷恋,驱使我还鬼使神差地徜徉在这条寂寞道中。插队、求学、执教,这片山地养育了我整整18个春秋。我忘不了那些和大山一般淳朴的乡亲,我沉醉于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欢乐、他们的奉献、他们的追求。” 人在寂寞道,痴情最为真。乐建成的这 一组山风系列,是留给大别山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年3月 29 日


乐建成(井蟾斋主)

中学高级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安徽霍山县西山文化研究会顾问。原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美术教师、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初中艺术学科教材特约撰稿人。

作品曾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教师美术作品展览》、《上海市教师书画篆刻作品展》、《全国藏书票展》、《中国通用藏书票邀请展》、《文化人藏书票展》并获奖。

现专注于山乡、水乡、石库门等专题的影像记录与绘画创作,《中国日报(香港版)》、《新民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第一财经周刊》、《YOU MAGAZINE(东京版)》等多家报刊杂志及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艺术人文》、《星尚》等频道进行了相关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