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海宁”的身世之谜

 zqbxi 2021-12-25

探寻“海宁”的身世之谜

——写在海宁定名1450周年之际

“海宁”,这一行政区域名称是从何时开始出现的?他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海宁”姓什么叫什么,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面对不时出现于脑海的这些问题,身为海宁人的我们,总想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一下“海宁”的身世之谜。

1450岁,历史给出海宁的年岁。如果作为一个人,这个岁数只能是彭祖、陈抟再世或是所谓的吃了长生不老药的仙家才可能有。作为一个行政区域而言,这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也只能算是历史长河中一段潺潺的小溪。然而,就是这段潺潺小溪,却给我们展现了跳荡奔涌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张力,繁衍生化出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历史篇章。

濒临钱塘江,潮起潮落,是大自然的恩赐,给予这儿的先人“如椽之笔”和书写历史的“浓墨”,生生不息于此的先人们在书写画卷的过程中,领略了无数的险峻奇诡和一次次心惊肉跳,于是有一种企盼赋予这一块神奇的土地——海务使其宁。

一、历史与传说的交汇

2003年,我随嘉兴市旅游资源普查组踏访了硖石及周边乡镇,在留意一些古建筑的同时,也听到了诸多关于范蠡、西施的有趣的地名。西施塘、范蠡坞、檇李、胭脂汇、伊桥、西子浜、西子桥等等。西施乃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妇孺皆知,人们给了她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不足为奇,但在一个不大的地域内,有那么多的名称和这位颇有传奇色彩的美女扯上了关系,这就有点奇妙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场大战,注定我们这一方土地要和范蠡、西施合作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

为争霸,春秋末期吴国与越国争战不断。据史书记载,吴王夫差为御越,在吴越边界筑管城、晏城、萱城、何城四城,另筑有烽火台。除晏城后为墟市,今依然存在桐乡境内(路仲北三里许);其余三城均在海宁境内,因年代久远,这些城址皆湮灭无踪。宋时嘉兴人张尧同的嘉禾百咏之《四城》曰:“吴越争雄日,区区在用兵。空余争战地,无处不高城。”其咏《古战场》曰:“自昔干戈地,城空草自荒。渔樵怀旧事,何敢议兴亡。”可见在宋时,城址尚可见也。

公元前494年,吴打败越,越王勾践被虏于吴。勾践能否活命、能否全尸而归,当时皆属未知数。然大夫文种、范蠡计将复国,暗中谋划,劝勾践忍辱负重,麻痹吴王夫差。勾践遂听从文种、范蠡之计,在吴王夫差面前表现出绝对臣服的样子,甚至于甘愿代吴王夫差尝粪问疾。而文种又使出了屡战不败的美人计,决定献越国美女西施于吴王,以销蚀其志。

越国苎萝山下,浣纱女西施款款走出了山村,此时她当然无法知道,她那“沉鱼”之貌会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更不会想到,她一个娇弱的山村小女子将担负起兴越灭吴的历史重任。

范蠡不愧为越之重臣,他深知宫中勾当,不会把一个不谙世事的纯情的山里妹直接送给吴王,那样的话,西施不但得不到吴王的欢心,还有可能误了越之复国大计。因此,他要将西施进行一番全新的打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对西施进行从里到外的精心“包装”。于是,他陪同西施驾舟而来,沿钱塘江来到了吴越交界处——现在的海宁至嘉兴一带,学吴语、习容步,也就是说先来一番适应性锻炼。

在范大夫的悉心调教下,绝顶聪明的西施学会了宫中的礼仪,学会了操琴抚曲,学会了轻歌曼舞,当然也学会了吴语——与吴王交流的必须工具。此时的西施,已一扫从前山里妹的拘谨和土气,脱胎换骨成一位绝代佳人,举手投足之间透出千般娇媚、万般风韵。范蠡是爱在心头。西施一颗玲珑剔透之心怎会不知范蠡心思?俩人擦出的爱的火花,痕迹般地留给了历史。西施塘上,范蠡与西施栽下了垂柳;胭脂汇上,范蠡偷窥西施梳妆晨洗;西子浜头,西子与范蠡濯足嬉水;范蠡坞上,西施与范蠡窃窃私语;西子桥头,范蠡与西施吟哦赏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几乎让范大夫忘了复国大计。今天我们无法再现当初范蠡与西施的历史场景,但从遗留下来的众多民间传说以及地名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西施在赴吴国之前的三年多时间里,与范蠡在这一方土地上所发生的生活故事。

因有复国重任在肩,范蠡纵然对西施十分倾心,也只能忍痛割爱,舍弃儿女情长送西施到达了吴国。

吴王夫差见到越国美女西施,果然动了真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呵护有加,言听计从。说真的,西施对吴王夫差亦有好感,只是在叨念初恋情人范蠡和权衡国家利益之下,还是频频向夫差吹起了枕边风,使勾践得以回国。勾践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积二十年之功,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吴王夫差羞而自杀。吴越争霸终以勾践胜利而落幕。大夫范蠡见勾践“长颈鸟喙,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便携西施脱逃泛舟五湖。张尧同之嘉禾百咏《范蠡湖》云:“少伯曾居此,……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

这一段故事,为海宁这些地名的流传作出了生动的注脚。

二、乳名、小名和寄名

其实,在有“海宁”名称之前,这一方土地史籍的记载还有“长水”、“由拳”、“盐官”、“海盐”、“海昌”等名称。我们不妨摘抄几段文字,看一看“海宁”之前的“乳名”、“小名”和“寄名”。

《海宁市志》云:春秋时,海宁为越之武原乡、檇李乡、及御儿乡地。周敬王26年(公元前494年)一度属吴,寻复属越。战国时,海宁为楚越争战之地,楚怀王23年(公元前306年),楚郡江东,遂为楚地。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设海盐县;26年移长水县治于夹谷(今硖石),今海宁为长水(后改由拳)、海盐二县地。

唐陆广微《吴地记》云: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在郡南一百四十三里,周敬王十年置,在谷口湖,秦始皇26年重移,改由拳县。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始皇东巡过此,见其有王气,发诸囚凿山,囚倦亡去,因改长水曰囚倦县,后转语曰由拳。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云:盐官县,本海盐县地。吴王濞煮海为盐盖在此,有盐官,吴国置盐官县。晋属吴郡。隋属余杭郡。唐属杭州。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云: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置盐铁官……盐官凡二十六郡,会稽郡海盐县。

明嘉靖《海宁县志》云:海昌府,在县南二十里三十步,周围五里,隋大业元年废。

清《峡山图经》云:在唐以前,或称檇李,或称长水,或称由拳,或称禾兴,或称盐官,或称海昌,或称海宁,县治硖境。永徽以后,改筑今治,硖土遂为市矣。

王国维《水经注校》云:谷水又东南经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

从林林总总的记载中,如果仔细地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历史上的海宁地域名称其实充满着诸多的变异。

“春秋无义战”,在诸侯争霸扩充地域的大背景下,烽火四起、硝烟弥漫乃是家常便饭,而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宁当初尚分属于越国的武原乡、檇李乡及御儿乡地。据《越绝书》说:“语儿乡,故越界,名曰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至于柴辟亭。”《吴地记》嘉兴县条说:“县北三十里有隽里池,是吴越交战处。”按照这二书的说法,“御儿乡”疑为“语儿乡”也,“檇李”疑为“隽里”也。今之海昌街道有金里村,其地正位于古吴越争战区。

关于柴辟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柴辟亭在浙江崇德县东南”,即今长安以东一带。《越绝书》还说:“女阳亭者,勾践入官于吴,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于李乡。勾践胜吴,更名女阳,更就李为语儿乡。”“就李”、“隽里”、“金里”皆谐音也。《吴地记》嘉兴县条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潜通,三年始达于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言,因名语儿亭。”一说勾践夫人生女于去吴国半道,将女儿寄养于李姓人家,直到打败吴国之后,再将“就李”更名为“语儿乡”。一说西施和范蠡私通,在去吴途中生下一子,到达那亭时儿子已一岁,能说话了,故名“语儿亭”。看来,旧书说中也有相互对不上号的地方。不过依我看,范蠡和西施虽“日久生情”,也不至于胆大妄为到如此地步,竟敢在肩负重大使命去吴国的途中生下小孩,这恐怕于情于理都说大不通。倒是《越绝书》一说似有可能,一来此书成书年代早于《吴地记》,二来勾践偕夫人去吴地也属情理之中。

在接下来的吴越拉锯战中,海宁之地先吴后越,不断地被“寄养”。

战国时,越国又与楚国争战,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海宁又变为楚的属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此地置会稽郡,设海盐县。因秦始皇东巡到硖,见此地有王气,生怕会动摇了他的龙椅,遂发囚徒凿山以破王气,把原本好端端的一座山劈成两爿,成了现在硖石的东西两山。当初的硖石叫夹谷,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时,将长水县治移于硖石,接着又改长水为由拳县。而由拳县的来历,据说是转语传言中的讹误所致,当初的那批囚徒,在凿山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因不堪忍受日夜的辛苦劳作,纷纷伺机逃亡,惹得秦始皇大为恼火,一怒之下,将当地县名也改成了“囚倦”。此传说真否,姑妄存之。

汉时吴王刘濞煮海为盐,置有司盐校尉,也就是管理盐业的官员,始称盐官。

域名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时政治的不稳定。当统治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它第一想到的恐怕就是要弄点儿新鲜花样出来,以悦民心,于是乎,把改变郡县政区名称当作了一件利好的事情来做了。这样一来,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历史印痕,如今像硖石所用的一些地名,长水里、由拳里、海昌路等,其出典便来自于旧时海宁的地域名称。

三、尚许牧童寻旧垒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乱世英雄起四方,到后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大帝孙权统治了东南地区。沿着崎岖曲折的历史脉络,我们从探摸到的资料中触及了孙仲谋身边的“一级机密”:他的小女儿鲁育和他哥哥小霸王孙策的女婿陆逊——这两位东吴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海宁大地上给人们留下了“话柄”。

《海昌胜迹志》云:“三女堆,在长安觉王寺后,相传为孙权第三女也。墓高三丈,周二亩,今佛殿雄踞其半。万历己丑(1589年)饥盗发之。嘉庆七年(1802年)署海宁州知州黄秉哲立石镌曰:古三女堆。”

孙权大帝的这个小女儿系步夫人所生,名鲁育,字小虎。先嫁于朱据,朱据死后,又改嫁于刘纂。出生于皇家乃金枝玉叶,却属于非正常死亡。

那么小虎究竟为何而死,死后又为何葬到了海宁长安呢?

民间传说有好多种版本。一说是被她姐姐大虎害死的。大虎,孙权大女儿,也是步夫人生的,名鲁班,字大虎。先嫁于周瑜的大儿子周循,周循早死,改嫁于全琮。真的好奇怪,孙权大帝的两个女儿看来命都不大好,都是丈夫早死寡妇再嫁。据说这孙大虎虽是个女子,但心地毒辣,为权势而会不择手段,就是她,在父皇孙权面前说王夫人的坏话,害死了王夫人。继而又想拉拢小虎设计陷害潘夫人母子,小虎对此很有意见,不同意姐姐这么做。这么一来,小虎就得罪了姐姐,大虎生怕陷害潘夫人的计划泄漏坏了她的大事,于是干脆使用借刀杀人之计连小虎也除掉了。一代皇女,就在宫中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势斗争中香销玉殒。小虎死后被胡乱地葬于石子冈边。死后三月,小虎一缕芳魂久久不散,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素衣长裙,飘飘逸逸出现在石头城外。孙权此时正从郊外入城,忽见女儿小虎形单影只飘忽不定,不觉心中十分哀戚,忙命身边侍从将小虎扶上前来。小虎一见孙权,叩头拜曰:“父皇,小女不孝。今特来辞行,金陵虎踞龙盘,非小女栖身之所,唯求父皇替余在东南选一僻静之处,余可安身也。不知父皇答应否?”孙权曰:“我儿何故夜不归宿,独飘飘乎于城外?夫婿封侯指日可待,快跟我回城也。”孰料话音刚落,一阵狂风席地而来,孙权陡然一惊,一看哪里还有小虎的影子!原来却是南柯一梦。然而正是此梦,孙权请负责看风水的下属择日选定了一块小女改葬的地方,即今之长安也。从此之后,小虎远离父母、远离京都,待在了这一方神奇而富有灵性的土地上“长安”之。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的猜测与传说。

清时,里人拜经楼主吴骞,在经过三女堆时留下的诗曰:

“东吴遗迹俯惊湍,箫史难寻凤吹残。只道梅花曾点额,岂期校尉忽凭棺。玉鱼久撤禅灯照,壁月休同破镜看。却羡夫人归汉日,幽魂长傍惠陵安。”

另有一诗又曰:

“石子冈边改葬时,依稀绨履步来迟。朱颜尚有巫能识,白骨谁言鬼可欺。推刃至今嗔大虎,殃鱼何处问孙仪。纸钱社酒修川路,千古行人一涕咦。”

吴骞的诗不仅对三女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并且也写出了孙氏家族之中那极不和谐的一面。

德清的俞樾(曲园)先生在过长安三女堆时,想到大虎小虎姐妹之间的恩怨,竟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凭吊之诗:

“吴宫花草付荒烟,喜此佳城筑尚坚。千古漫矜铜雀瓦,一抔犹剩赤乌砖。休嫌貉子难为配,何幸枭姬与并共。毕竟江东儿女好,刘家豚犬太堪怜。”  

长安三女堆于1973年挖掘,惜此墓以前曾被盗。然而即便已被盗,所出土的钱币、陶俑等文物依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墓内的画像石刻,其精彩奇妙为江南汉墓所罕见。

孙权在征战四方统治东吴的整个过程中,缺不了一个人的协助,这个人就是陆逊。

陆逊,字伯言。生于公元183年,卒于公元245年。华亭(今松江)人。其父陆骏,任九江都尉,在陆逊十岁时就去世了。因此陆逊投靠了从祖父、时任庐江太守的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陆康病亡,年仅十多岁的陆逊便承担了支撑门户的重任。也可以说,自小家庭的变故磨炼了陆逊坚忍不拔、处事镇定的性格。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又一位声望颇高、功勋卓著的杰出将领。孙权曾把他比作成汤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足智多谋上,从一系列的军事指挥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他的多谋善断。

如在与蜀汉的交战中,助吕蒙“巧夺荆州”便是陆逊作战生涯中以智取胜的突出例子。而在“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战役中,陆逊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利用地形,采用诱敌深入、拖疲敌手的策略,最后用火攻破了刘备的十万大军。夷陵之战,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都要发出“汉朝气数休矣”的叹息。《三国演义》有诗赞曰:

“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陆逊不光在军事上有杰出才能,治政上也有独到见解和谋略。早在其21岁(公元203年)被孙权授为海昌屯田都尉时,值海昌连年干旱,人民生活极度困难,陆逊开舱赈济贫民,鼓励当地民众发展农桑,并采取强硬措施打击盗贼,坚持两手抓,社会才得以安宁,“百姓蒙赖”。

据《海宁市志》记载,海宁境内犹存陆逊营和陆司空庙等遗迹。陆逊营在古镇路仲,清时邑人管庭芬撰有陆逊遗营的诗句:

“流萤点点夜深多,陆逊遗营迹未磨,尚许牧童寻旧垒,晚驼牛背唱吴歌。”

记得我当初下乡时节,邻近大队在平整土地时,曾经在陆逊遗营处(当地人叫“营里”)挖出过古井和锈蚀的箭矢等物,只可惜当初的农民无文物意识,没能保存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陆逊遗营并非空穴来风。《海宁州志稿》云:“陆逊营在邑西北路仲,今秋水庵南即其地,建安八年,吴陆逊领海昌都尉事,郡有剧贼。”其实在路仲稍西,有一处地方也跟陆逊有关,那就是“洗马浜”。因当初陆逊在营里屯兵,“郡有剧贼”,将士出击需用战马,故战马的洗刷亦是家常便饭,考虑到军队饮用水的卫生问题,陆逊便让将士把马牵到离驻地稍远的浜里洗刷,这浜就被后人叫做了“洗马浜”。

由此可知,“海昌”等地名早已有之。不仅如此,“海昌”的脉搏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四、陈霸先为海宁定了名

一千四百五十年前,也就是公元558年,南朝陈永定二年,是年12月“割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属扬州”,海宁为郡之建置名始有。这是南朝陈霸先的功劳,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霸先乃海宁区域地名之父也。

陈霸先何许人也?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南朝陈武帝。据《陈书·本纪·高祖篇》云:“高祖武皇帝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长兴)下若里人。”算起来,他的故乡和我们海宁还是近邻。陈霸先生于公元503年,卒于公元559年。读其本纪,有云:“少倜傥有大志,不治生产。既长,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所推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从这一段文字来看,不无拍马屁和神化的色彩,但也因此而可知其是尚武之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尚武之人相对来说出人头地的机会要多一些。陈霸先既有一技之长,且正值梁需勇武之人来平定各类造反、骚扰侵犯,以稳定朝野之时,这样一来,他便逐渐发迹,从一个小小的参军,做到直阁将军,再到尚书令、都督,最后被梁封为陈公及陈王,完成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历史性跳跃。

陈霸先毕竟不是吃干饭的,他的英勇善战、果敢顽强,从一次次的讨伐平乱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两破李贲、讨候景、平义兴、破齐兵,立下的赫赫战功恐怕在梁无人能匹敌。公元555年,吴郡太守王僧智据郡抗命,时任都督的陈霸先遂率领大军平定吴郡,吴郡各县悉受陈霸先调度。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敬帝,一跃而为陈武帝,时东方各郡都已平定。或许是多年的征战在陈霸先脑子里有一种新思路,那就是坐上龙椅之后,郡县疆域的再划分会对整个社稷稳定有利,调整下面的人事关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乎,陈霸先在坐上龙椅的第二年,便作出了“割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的决定。

定名“海宁”两字,陈霸先的潜意识中是否对他故乡的近邻——这“东南形胜”的钱塘江畔一方土地寄予了“安宁太平”的希望?我们无法揣测。不过,从此以后,“海宁”两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一千三百九十九年后(1957年),一位伟人在此写下了“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的壮丽诗篇……潮起潮落,与桀骜不驯的钱塘江一起,磨炼着这儿的人民,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奔腾赞歌……以致形成了“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这恐怕是陈霸先所始料未及的。

今天,海宁正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前所未有的激情,向世人充分展示他那积蓄了1450年能量之后所迸发出的青春活力。

无限魅力,唯我海宁!

文/张毅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