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落地悉尼,住进了青年旅舍以后,主要的任务除开去熟悉这座陌生的城市游玩以外,晚上回到旅店后,都会花好几个钟头,在网络上找一找工作的资讯。 工作资讯倒是不少,可是我却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从哪里下手。启程之前,也在很多的论坛上搜集了不少的相关资讯,包括一些求职招聘的网站。 澳洲众多的大型网络招聘网站,seek就是其中一个,虽然我知道,但登录进去以后,发现自己的海外学历和工作背景,想要在当地的网站上找到合适的工作,真心特别难。 也有查询一些季节工的工作和工厂的工作,但始终都没有一点门路。网络招聘,若不是恰好碰到正在招人的时间段,是要耐心等待好一段时间的。 那个时候,我又没有意识到,背包客找工厂或者农场的工作,去当地的中介登记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这个是后来,我在农场工作的时候,接着去寻农场工作的时候,才意识到的。 作为穷游的背包客,等待是最难过的,尤其是本来就囊中羞涩的自己,多生活一天,就又要多支付一天的住宿费用、交通费用和生活费用,这三者加起来,简直是拦路虎,可以难倒多少打工度假的英雄好汉。 为了节省当时看起来巨贵现在也觉得昂贵的交通费,我都是全靠双脚丈量旅店范围的城市街景。一天走下来,腰酸背痛,双腿像两只僵硬的胡萝卜一样,累得人仰马翻,回到旅店再去厨房做简单的晚饭。 换做是现在,大概率我是没有那个气力了。有些苦,年轻的时候能吃,还能苦中作乐,甚至觉得是一种趣味。 年纪渐长以后,发现身体和内心都不愿意再体验那样的辛苦,心智的成长和阅历的增长,会为各种类型的苦划分等级,有些等级低等的苦,是配不上自己出去经历的。 时间和经历让一个人成熟,就是让人打怪兽的能力不断升级。有些等级低的怪兽,已经让人瞧不上,也根本不屑去碰。 倘若你发现自己经历的困难层级一直没上涨,得问问自己,在人间的修行,是不是偷懒了。是不是偷懒没有去动脑筋,还是偷懒没有去积攒知识技能,或者偷懒没有去经历身体的疲惫。 换算过来,人得问问自己,生活有没有越来越好了。今天有没有比昨天进步一点,有一点点的不同,多出来的二十四个小时,多了些什么选择、体验、感受或者智慧,或者少了些什么烦扰、困惑或者迷茫。 我降落悉尼之前,大概只做了两周的准备计划。第一周是住进青年旅舍,第二周去悉尼当地人的家里换宿一周的时间,这样也算是变相的节省了住宿费用,但同时用这一周的时间来熟悉悉尼这座城市,让自己适应国外的生活。 换宿的工作相对不那么辛苦,毕竟一天只需要工作三四个小时,就足够住在当地人家里一天和一天的食物了。 每个换宿家庭需要换宿者做的工作不同,需要换宿者阅读换宿者家庭关于换宿工作内容的描述,提前和换宿家庭取得联系,预约时间。 不过成为换宿网站的会员,是需要缴纳一年的会费的,如此才有资格与换宿网站内的换宿家庭联系。可以参考此前的换宿者对换宿家庭的评价,和换宿家庭的介绍,筛选自己感兴趣的换宿家庭。 我的换宿经历,感受最深的是,在个体的换宿家庭里工作,并不比去公司工作来得轻松容易。 去换宿家庭,就要适应那个家庭的文化氛围。住宿家庭多半就一二三四个人,若是遇到合拍的有缘的换宿家庭,会过得非常开心。若遇到不那么合拍的宿主,会经历一些文化风俗习惯上的摩擦和碰撞。 好在换宿的时间只不过是短短几天,权且当作是开阔视野见识不同的生活。心胸的开阔,眼界的提升,是需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和善于去发现美的眼睛。 我在换宿家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用锄草机为草坪锄草,浇花,基本的家务清洁,并不复杂。锄草机锄草倒是让我很为难,毕竟从来没用过,又没有大力气,操作起来挺吃力的。 大部分住宿家庭,其实对换宿者的劳动成果没有那么苛刻的要求,只要能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基本上就会得到欢迎、尊重和认可。 另外换宿家庭很愿意与不同的换宿者交流,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生活习惯,互相的生活故事,这一点也是入住换宿家庭最宝贵的价值所在。晚餐是最利于交谈的时间,在餐桌上,配着可口的食物下肚,那样的环境和氛围,容易让人有交谈和倾诉的倾向。 近距离去观察当地家庭的生活,衣食住行,最快速的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的居民的生活状态。这样哪怕是模仿,也有模仿的对象,心中也会多少建立起来一个标准,哪些生活状态是属于不错的,哪些生活样态是自己愿意复制效仿的。 我换宿的家庭,住在悉尼的北区,属于毕竟富裕的家庭了。家里上下两层,装修得精致,颇有令人感到温暖舒适的家庭氛围。 多年过去,记忆已经不太深刻。模糊的印象中,倒是有了一个对还算优质生活的标准的理解和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