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朝代更替、英雄辈出,共同构造了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 历史的车轮在时代的推动下滚滚向前,从不停歇,但在这周而复始之中,总有一些故事如昨日重现般反复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书写着历史的传奇。 秦隋两朝平天下,虎父犬子两世终乱世出枭雄,犬子葬江山。 当爹的气盖山河,力压诸侯,雄霸天下,一统江山; 当儿的无才无能,德难服众,拱手相送,大好河山。 始皇帝嬴政、隋文帝杨坚都是在乱世间平定四方,一统江山,结束中原文明长期的割据分离,完成国家政权的大一统,可谓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一代枭雄。但他们却又都是虎父出犬子,本来期待的传承万世,变成了两个著名的短命王朝。 我们先来看大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国皇帝嬴政,是中华文明里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人称“始皇帝”。 嬴政,公元前259年出生于邯郸,公元前247年(13岁)继承秦王位,公元前238年(21岁)平定蕲年宫叛乱,车裂长信侯嫪毐,公元前235年(24岁)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 随后重用一代名相李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等人,并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华文明的千秋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可谓“千古一帝”实至名归。 但秦始皇千防万防没能防住身边人的背叛,他死后李斯和赵高合谋,假传圣旨,赐死了他最看好的皇子扶苏,并立胡亥为太子,进而登基称帝,史称秦二世。而这有违始皇帝遗愿的安排也葬送了意在万世传承的大秦王朝。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点燃了推翻秦朝统治的烽火。项羽、刘邦则应势而起,共同抗秦。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被赵高逼迫自杀,秦三世(子婴)继位,随后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注:秦三世(子婴)在位仅46天,且继位时秦朝灭亡大势已定,因此秦朝还是算灭在了秦二世(胡亥)手里。 我们再来看大隋朝,它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态势,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大唐盛世的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弘农郡华阴人。 北周末年杨坚位居柱国、大司马,权倾朝野,周宣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静帝继位,杨坚为辅政大臣,拜为大丞相。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年仅九岁)禅让为帝,建立隋朝。 公元589年,文帝(杨坚)挥师南下灭掉南朝(陈),统一中国。文帝在位二十四年,其间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改革货币、倡导节俭、北定突厥、始兴科举,开创了大隋朝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 然其晚年日渐多疑,残杀功臣,废黜太子(废黜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为日后亡国埋下祸根。 仁寿四年(604年),杨坚欲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但却被杨广提前得到消息,杨广便派心腹进入隋文帝寝殿软禁文帝,不久之后文帝驾崩。杨广得以顺利即位,是为隋炀帝。 隋炀帝继位后,多次发动战争,劳民耗财,最终引起隋末统治危机。各地起义此起彼伏,隋朝政权在此局势下迅速地分崩离析、土崩瓦解。隋炀帝(杨广)也在公元618年被宇文化及等人的兵变所杀。 结束战国七雄分制局面的秦朝和结束南北朝300年分裂局面的隋朝,都是由开国皇帝强大的个人统治开辟的大好河山。 最后也都因未能按照开国皇帝的意愿安排继承皇位,最终导致无能的二世子将大好河山拱手让人。让人唏嘘不已。 刘邦斩白蛇,王莽断汉朝司马迁在《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中讲述了一个刘邦做亭长时腰斩白蛇的故事,其中一段写道:“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由此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个说法叫做:“高祖斩蛇,平帝还命”。 公元前209年,刘邦起事之时,便设立祭坛,树立赤旗,自称为赤帝之子,沛县周边举义之人很快便汇聚其帐下,队伍规模很快便扩充到三千余人。 可见“高祖斩白蛇”之事对于刘邦早期树立威信,建立群众基础,起到了关键的正本清源、顺天立命的作用。 但之后白蛇托梦高祖说:“你将我拦腰斩为两段,我也要将你的王朝斩为两段,以报这一剑之仇”,刘邦醒后不以为然,但未想200年后(公元6年)西汉传到平帝,王莽(白蛇转投胎)毒杀汉平帝,开始掌握朝政,公元9年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篡汉为新。 直到公元23年,绿林赤眉起义,绿林军攻入长安,才铲除王莽,后经汉光武帝平定天下,才又恢复了汉室江山,建立了东汉王朝。 而东汉、西汉分别延续了200余年。可谓应了白蛇托梦高祖所说的腰斩汉室的预言。 “七”进“七”出的大宋王朝要说中国历史上会演戏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绝对算一个(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在五代十国的后周时期,官至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手中掌握后周兵权。 当时后周世宗柴荣刚刚驾崩,柴荣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不久,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时机成熟,便伙同赵普等策划了著名的“陈桥兵变”,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历史大戏。 他自己则装出一副被逼无奈的样子,推脱是众人逼迫其上位,待到赵普等人率领众人齐呼万岁后,才勉为其难地黄袍加身。 随后赵匡胤便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赵匡胤随后就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基皇位,改国号为“宋”。 而后周恭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则被迫禅位皇位。自此后周灭亡,宋朝建立。 然则,世事变迁,天道轮回。大宋朝也难逃其法。 赵匡胤自己是拥兵自重、篡权夺位,当上皇帝。因此其当权后,为避免再次出现藩镇割据、武将夺权的状况。 便采取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强化中央集权,并通过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剥夺各路开国武将的兵权。 如此这般,虽然强化了朝廷对全国的统治,但也为后期在与辽、金、蒙等北方部族的外部对抗中,埋下了军事绵软的前世之因。 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攻取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同年,康王赵构于南京即位后称宋高宗,建立了南宋政权。公元1235年宋元战争爆发,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宗(年仅7岁的赵)在谢太后的带领下递交降书被俘,南宋灭亡。 至此,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共历十八帝的大宋王朝(北宋、南宋)。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太祖赵匡胤一定想不到,他从后周恭帝(七岁柴宗训)手里夺来的江山,最终也是从他的后世子孙年仅七岁的宋恭宗赵手里葬送的。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如同昨日重现。宋朝从七岁的孩子手中抢来的政权(七进),又在七岁孩子手中葬送(七出),让人不得不相信造化弄人,因果循环。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又总是让人无奈地重复。在这片神州大地之上,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我等凡夫俗子只需平心静坐,笑看风云。在品评历史的同时也正在见证中华文明再次崛起的高光时刻,毕竟历史是个轮子,不对吗? |
|
来自: Cinnamoroll可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