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俗语“鸡不三年,犬不六载”,其中有何说法?古代人早已说明

 数字人生6688 2021-12-25

中国传统乡村因为是农耕为主,也就形成了人畜混杂的生存环境。但彼此之间也算是和睦,主仆关系一样的佳话也有不少传说。可偏偏有古语云:“鸡不三年,犬不六载。”这又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清代儒生袁枚的散文笔记《子不语》,提到了晋代的一部叫做《搜神记》的志怪小说,所谓“人畜改常”,也就是说家中牲畜虽然见通人性,但根本上仍是祸害,总会伤人。因此,以前的农村都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只要牲畜伤人,不管怎样,一定要除掉犯事的牲畜。


大家似乎从来不会关心为何家畜会袭击主人,听村里老人说是因为“撞克”(中邪),牲口得了“撞克”就“邪性”上头,就控制不住要害主人。到底真相如何,无人知晓。村中老辈人口中总是有很多故弄玄虚的东西,想必袁枚和纪晓岚当年也是这样创作的。不过,这么多年来还在口耳相传,看来确实有几分道理。尽管这些逃脱不了迷信,但一些事还是很难说清,到底忌讳颇多。那么,袁枚他们的笔记里,到底记载了些什么呢?


在《子不语》的《人畜改常》篇中,就说有个叫孙会的人,平日里特别喜欢狗,就养了一只取名“长岁”。孙会格外喜欢它,平日里同吃同处,视若己出。长岁也知道报效主人,每天都会摇头摆尾地到门前迎接主人。某天,孙会买回些好肉,先要给长岁吃,但哪曾想这畜生发了疯,一口就把主人的手掌咬穿,呲着牙还要继续袭击!孙会一时震怒,让身旁家丁将其乱棍打杀。自此,孙会说猫狗本是畜生,无情无义,永远也养不熟,再不养狗。


另有一例,有个叫杨九的扬州人,在一次进山打柴时救下来一只幼虎,多日好生照料下幼虎痊愈,还留在家中不肯离开。杨九素来孤苦无依,也就收养下了这只幼虎,平日里形影不离,被人称作“虎汉”。老虎长大了,杨九便想来杂耍赚钱糊口,于是开始和虎一同在街头卖艺。他轻拍老虎额头,老虎就张大嘴巴让杨九把脑袋伸进去转圈,多日无事。可就在一次表演时,老虎直接咬死了杨九!当街啃食起来。民众慌忙报告官衙,衙门赶忙派猎户用火枪才将其打死。之后还贴出告示警示民众远离禽兽。


那么,真的只有禽兽才反目无情吗?二十四孝里不是照样有埋儿奉母吗?善恶只在一念思量,人畜都概莫能外。想来,人们驯养牲畜,不也是违逆了它们的本性吗?这和剥削劳苦大众的封建伦常又有什么区别呢?总该是扫除旧日压迫,方是正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