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之道

 药师海印月 2021-12-25

读书之道

 
大约在十年前,曾问一位慈悲的长者:“如何知道什么书是值得读的书?”
他沉默片刻后,答复道:“等你看过足够多的书,就知道了。”
时觉这位长者只是敷衍,但观其语气与神色,似乎已是最大努力的回答。
 
十年后,有同仁亦询问类似的问题:如何分辨“好书”与“不好的书”?
想了想,也只能告之说:等你看过足够多的书后,会形成这种对书的“直觉”。
 
有人将“读书”视为苦差事;有人将“读书”视为终身事业。
或许喜欢读书且会读书,是一种能力或天赋。
 
黄龙祥先生曾向贺普仁前辈提过这样一个问题:“贺老,您作为中外闻名的针灸大家,技艺已炉火纯青,为什么还如此真诚如此刻苦地钻研针灸古籍?”
稍有停顿,贺普仁答道:“龙祥你知道吗,什么是大家?大家就是遇到的问题更多而能够请教的老师却更少,所有老师中只有古典文献是我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只要你真诚,只要你勤奋,他就诲人不倦”。(中国中医药报2016.09.08《贺普仁:古典文献是我终身讨教的老师》)
 
当下的环境,喜欢读书且会读书的中医学人,并不太多。但当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并乐在其中,那是一种无上清凉的喜悦。看到中医学家张灿玾先生时常给家人说的一句话:“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

图片

 
“若非无涯之书,何遣有涯之生”?对于贺老、张老他们,读书一如柴米油盐,已是生命的必需。
 
或问:读书如何作到“不忘”,随时随处可以“取用”?
有些学人有过目不忘之能,令人羡慕。大部分中医学人应该无此能力,读后即忘是常态。但有一些办法,可以把看过的书,最大程度“记住不忘”。关键在于将看过的书,尽最大可能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方法有二:
 
一是“讲书”。
把看过书,在脱稿的状态下,尽可能讲给别人听。但不是每读完一本书,都有机会讲给别人听。故更为推荐下一个方法。
 
二是作详细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是抄书。当然为了以后备用书中的观点与材料,将其随手抄(拍)写(截屏)下来,亦是必要,但切记注明出处。笔者已发生若干例,记得观点与材料,但找不到出处的惨痛教训。
 
读书笔记是“要把一本书融会贯通,记下自己的感想,甚至要跟作者对话[1]”。写读书笔记,是最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之一,其难度不下于读一本新书。但读书笔记却是读书活动中最核心的环节,亦是将“新知识”快速融入“已有知识体系”中的“无上妙法”。至于如何作读书笔记,参考《钱钟书是怎么做读书笔记的》一文(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
 
一本书可以作“读书笔记”或讲给他人听。若更多的书,则根据需要,作主题“资料汇编”。即将同一主题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结构进行排列。虽然“费时费力”,但在此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新知”,此是做学问研究“不公开的秘密”。

读书,讲书,作读书笔记或资料汇编,是读书人的日常,亦是一生。


[1]万维钢(同人于理)著. 万万没想到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0.1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