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邮票厂流出,印刷废品当错版拍卖,不被认可的人造“珍邮”

 泡椒雪梨 2021-12-25

  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出现过不少印刷错误的邮票,这种由于设计或印刷失误出现的错误,在集邮界也被称作“错版”。

(在“公元”后多印了“前”字的《蔡伦》错版邮票)

  错版邮票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很多时候价格相对较高,我国著名的错版邮票如《全国山河一片红》《伟大的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蔡伦》,这些邮票都创造过很高的成交记录。

  六十年代初,国内集邮业还处于萌芽阶段,错版邮票大多被当作残次品,无论是邮局的工作人员还是集邮者,对待这样的邮票大多是抵触的,一旦遇到都是主动退货,并没有奇货自居的意识。

(齿孔移位变体邮票)

  八十年代后,一些特殊的中国邮票在国外陆续出现了天价成交,于是在没有什么投资品的年代,生活中最常见的邮票成为了人们最易上手的投资品,很快这股热潮便席卷全国,在九十年代达到高峰。

(九十年代邮票市场)

  那时无论发行什么题材的邮票,只要你能在邮局原价买到,出了邮局就有人高价收购,成就了不少著名“倒爷”,邮市也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

  常见的邮票尚且如此,那么稀有的错版邮票,就成为很多人翘首企足的香饽饽,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起来。

  不过值钱的错版就那么多,于是为了利益,一些人开始铤而走险,故意去制造一些错版。

(个4-一帆风顺-未加印大版张)

  邮票是有价证券,邮票面值在邮局等同于邮资费用,所以印刷厂在印刷邮票时受到了严格监控。

  不过既然是人工操作,那就势必会有管理上的漏洞,于是一些在邮票厂还没印刷完,甚至故意制作的印刷废品,成为后期“错版”邮票的源头,被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偷偷盗出,谋取私利。

(北京邮票厂《壬寅年》邮票印刷现场)

  这些盗窃残次品的行为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和2010年到2015年这两个阶段,后来随着管理提高,这种现象才逐渐消失。

(裁剪移位变体)

  与早期错版邮票不同的是,残次品大多是没有印刷完成,或是印刷错误的邮票。这种邮票并非设计上的失误,只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偷盗出来的印刷残次品。

  所以在国际大型邮展上,这些“邮票”从未被承认过,甚至一些国内收藏者也不承认这些残次品的价值。

  既然失去大多数人的承认,于是存世量很少的它们,也就没有了原生错版邮票的收藏价值,成交价格也不能相提并论。

  2021年12月,北京某拍卖公司就出现了两单这样的邮票,一套2013年生肖连体小版,一枚2011年套印错位六方联。

  虽然在收藏的角度看,这两套都是非常珍贵的错版邮票,但实际成交价格,两套邮票均未超过3000元,足见市场对它们的认可度。

  老错版邮票是时代的产物,虽然很多被邮政官宣撤销,但终究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而这些偷盗出的残次品,从被带出印刷厂的那一刻起,就被贴上了“见不得人”的标签,即使看着错误百出,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