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痛经

 平安好e生 2021-12-25
一、定义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
注:经前或经后第一、二天出现小腹轻微胀痛,不影响生活、工作者不属病态。
二、分型
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传统的病名概念既概括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本文仅就原发性痛经进行阐述。
《岳景全书》:“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位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痛经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而痛”。与经期及经前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
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淤、寒凝血淤、湿热淤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现象。但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开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1.气滞血瘀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快,块下则痛减。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淤止痛
2.寒凝血淤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
舌脉: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3.湿热淤阻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痛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淤止痛
4.气血虚弱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舌脉: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5.肾气亏损
主症: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有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三、辨证要点
1.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辨虚实
经前或行经初期疼痛多属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多属虚证
2.根据疼痛的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
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淤滞有关
3.详查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
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实证
隐痛、坠痛、喜揉喜按——虚证
灼痛得热反剧——热证
冷痛得热减轻——寒证
痛甚于痛,持续作痛——血淤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气滞
注:临床上痛经多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
四、治疗原则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治疗分两部: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解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实证痛经的针灸治疗:
主穴:中级、次髎、三阴交
配穴:寒痛配归来,艾灸;地机为脾之郄穴,可治痛证,气滞配太冲,腹胀配天枢。
虚证痛经的针灸治疗:
主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肾气虚配肾腧、太溪
五、痛经的急症处理
1.下腹部放置热水袋
2.田七痛经胶囊 3~6粒
3.痛经丸 6~9克,日1~2次,临经时服用。
4.麝香痛经膏穴位外贴。取穴:气海、子宫、三阴交或腹部痛点敷贴,每次1~2穴,每穴一片,1~3日更换。
5.生姜片3片,红糖1两,水煎服。
六、预防与调护
1.注意经期卫生,经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心情愉快,气机畅顺,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生冷之品。
2.避免行经期间剧烈运动和过重体力劳动。
3.经前应避免吃以下食物:含**的饮料、乳酪(痛经祸源)、巧克力(使情绪失控)、糖、酒(毒害肝脏)、肉类(高脂食品)、高钙食物(使**胀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