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心最质朴的一首诗,堪比《从前慢》,字字温柔!

 古典书城 2021-12-25

从前的生活那种天长地久的氛围当时的人是不知觉的 从前的家庭不论贫富尊卑都显得天长长,地久久 生命与速度应有个比例我们的世界越来越不自然人类在灭绝地球上的诗意失去了许多人失去了许多物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氛围

——木心《失去的氛围》

读到这首小诗时,

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木心的另一首《从前慢》。

所谓天长地久的氛围,大概就是像诗里那样,“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在晨曦朦胧的清晨,惬意地喝着豆浆,浸在包子的热气里,感受时光的拉长。 从前,日子散漫,人情热切,

一切都那样简单,却又那样令人满足,愿将从前的素朴拾起,找回丢掉了的,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从前的日子,总容易满足木心先生出生于乌镇。在15岁外出求学之前,他一直都生活在那里。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儿时的他,总爱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面对着那样净洁的涟漪,仿佛很轻易,就能找到自己。 

感受到日子了无生气时,就将自己尽情地放逐,不是沉浸于灯红酒绿,而是潇洒地漫步于市井。

一眼望去,整街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一切都那样富有生命力,熙熙攘攘,纷纷扬扬,释放着生活最原始的朝气,只要站在那里,就已沦陷,整个人也因此“活”了起来。

在青涩的光阴里,

一切都那样的质朴,

无需刻意营造意境,只一间最古朴的茶馆,就总能酝酿出说不完的闲谈;那时的草木更显生机,带着惬意的人情味;

那时的街景也更好看,只因每个人都擅长满足。

从前的关系,多了些纯粹

曾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

为什么都不想结婚?”

有一个评论令人印象颇深:

“在过去,东西坏了,

人们想的是怎么去修,

而现在,东西坏了,

很多人想的是赶快换,

物件如此,感情亦是如此。”  

此时,便总难忘杨绛的那句: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

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在感情成为易碎品的当下,

他们那样单纯而长久的关系,

总是叫人不由满心艳羡。

还记得那是1932年的春天,

钱钟书与杨绛偶然相识,

初次见面,便一见倾心,

相见甚欢,各为彼此所吸引。

可二人却并未急于在一起,

而是鸿雁传书、赋诗传情,

你来我往,不急不忙,

专情而从容地相互了解着。

那时,杨家宽裕,钱家寒素,

杨家开明,而钱家传统,

媳妇进门要对公婆行叩拜礼,

还要学着料理家中杂务。

杨父为此十分心疼女儿,

但杨绛却说,

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

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甘愿为爱人而付出,

相互理解,相知相惜。

后来,钱钟书因为心疼杨绛,

会自己悄悄试着洗衣服,

虽然结果一片狼藉,

爱意却已一览无余。

在他们那间小屋里,

有人笨拙地珍惜着,

有人坦然的体谅着,

每一天都平平淡淡,

却又总能热气腾腾。

“哪有什么天生一对,

只不过一个懂得包容,

一个懂得迁就”。

从前的关系,是真挚而绵长,

只因少了博弈与权衡,

安于简单,甘愿真诚。

怀颗素心,简简单单

古语说,“寡欲心自清。”

若要找回如从前那般的简单,

最重要的,还是拥有一颗素心。

何为素心?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诗曰,“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大概就是一颗纯净而真诚的心,

懂得选择,懂得执着,

于喧嚣中觅宁静,于繁华处见真淳。

就像苏东坡,

无论漂泊到了何处,

总能抛去功利心的束缚,

将目光定格在一餐一饭上,

哪怕只有平平无奇的一件事,

也全情投入地去完成;

不为纷纷离散的旧友而悲戚,

只为仍愿相随的知己而庆幸。

不贪婪,便有满足,

知取舍,才现真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太多人深陷繁杂,难以自拔,被欲望束缚、被喧嚣裹挟,近而失去了自己的节奏,

也丢掉了最纯粹的幸福。

《菜根谭》里曾说,“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余生漫漫,愿常怀素心,不被身外之物所负累,

在喧嚣的世界中,觅得同行人。

从前的氛围,总天长地久,

从前的人儿,不经意便可白头。

愿找回从前的节奏,

愿一切,细水长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