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1225教学手记——从“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的“假如给我三天黑暗”的写作所看到的

 晋诺工作室 2021-12-25

第二十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今天落下帷幕,据省教研员张克中老师讲,今年的竞赛题目是他最满意的一次命题,确实,今年的命题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请看:
初中组:
1.答案真的不重要
2.四面八方奔向我
3.假如给三天黑暗
4.请以“门外有条小路,路的尽头是草地”为开头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高中组
1.器物·季节
2.这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且没有结局
3.当今之世,更需要           (孔子、孟子、庄子三人中选择一位)
4.请以“门外有条小路,路的尽头是草地”为开头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花团锦簇、新意迭出,给写作者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展示创新思维的大门。
那么竞赛选手的表现如何呢?
想仅就“假如给我三天黑暗”这道题来说一说。
这道题是从著名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脱胎而来,逆向思维,一个盲人渴望三天光明,来表达她对生命的理解与认识,那么作为一个正常人,又该如何面对一个黑暗世界呢?显然,这需要我们像海伦凯勒那样来体察一个本应该具备而实际上不具备的生命体验,借此来表达对生命、生活、社会的理解、认知。
写作的关键点在哪里?
在于把自己置于黑暗之中,触摸黑暗,体会黑暗,思考黑暗;由现实的黑暗向抽象的黑暗、由经验的黑暗向未经的黑暗迁移;写出黑暗的颜色、浓度、深度、硬度,写出固体的黑暗、液体的黑暗、动态的黑暗、静态的黑暗,写出黑暗无限的丰富与虚空、有限的真实与渺茫;写出沉入黑暗的孤独、恐惧,写出没入黑暗的生与死的体悟,写出因与黑暗相遇而生成的种种心理状态和精神羽化。
这需要一个能够用生命感受生活、用理念审视现实、用思维深入本质的写作者。
可是,从选手的作品来看,很多选手被海伦凯勒的思维给套住了,直接搬移了她的写作模式,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叙述三天中设想的一点事。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搬用他人的思维成果,说明什么,参赛选手的思维处于固化状态,在原有思维框架之下,无法突破,思维的创造性不足。
另外,最重要的是缺乏“体验感”。一个盲人没有见过光明而去想象光明是非常困难的,但一个正常人对黑暗并不陌生,每天都从黑暗中走过,从小到大都有过独处于黑暗之中的经历。在这个基础上完全可以写出更细致的细腻的黑暗情景来,可是大多数选手只能泛泛而谈,用笼统的概述方式表达,缺少感染力。
再者,不具有把生活哲理化的思维。黑暗可辐射、延展的内容极其丰富,没有光线的黑暗与没有理念的生活、没有认知能力的人生、被愚昧奴化的思想等等有何区别,人类走过的历史,不是从一段黑暗走向一段光明又走向一段黑暗的吗!缺乏思想的开掘是通病。
“中学生与社会”,要求选手做社会中的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一个堆砌辞藻、会运用一些写作套路的写手。
明天上午九点直播颁奖典礼、赛题解读,敬请观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