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产养殖而言,免不了要用到消毒药。 就拿最近放鱼苗来说,如果放苗之前用点消毒剂,把水中的水霉孢子杀一杀,如果不放心,放苗之后再杀一次,那这样放鱼,无论运输的水质怎么样,感染水霉的概率至少降低一半。 同样,对于一些要捕鱼上市的养殖户,选用一样的方法或者是在捕鱼后及时的进行消毒,那感染水霉的机率也是会大大减少。 消毒这么重要,而消毒药又那么多种类,应该如何选择消毒药呢? 今天就结合平时在用药中积累的经验,写一写个人心得体会。 我个人认为消毒药的选择,一定是要根据养殖环境、水深、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而定。 两个不同的养殖水体环境,那自然用药就不一样。 对于有大量场镇污水汇入,水质很肥,那这种情况下,二氧化氯、片片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治疗效果还会很好。可要是转到一些代管的水库,因没有投肥了,水质瘦,水库又深,那这个时候,再去使用二氧化氯,就不是太可取,尤其是一些人还在使用二氧化氯片,那就更不适合了。 一些搞惯了传统养殖的人,什么情况下,都想着强氯精、硫酸铜,片片氯,硬是把一个精养塘的水搞得很瘦,要是一个月连续用上两次,那再想把水肥好,可就有难度了。 这种按传统的经验定期消毒,鱼塘管理认识还停留在肥水养鱼阶段的人,自然很难把投喂饲料的精养塘水质管理好。 从时间上来看,冬天与夏天,用药也是有差异的。 冬天里,我们总是希望少去破坏池塘的微生态系统,尽量保持微生物的多样性与数量,所以这个时候,就尽量用一些温和的消毒剂,既需要快速减少细菌,同时又要避免过长时间用药抑制细菌的生长,因为长时间抑制的不仅仅是有害细菌,同时对有益菌和一些酶类也有影响。 所以这个时候,用一些碘制剂。像10%的聚维铜碘,只要用到200毫升一亩水体,6小时后,细菌的浓度就开始降低,降到使用前的一半以下,减至41.81%; 当浓度增大到一亩水体400毫升,在1小时后细菌数量就开始减少; 而当加大到800毫升一亩水体,那一小时后,就出现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但这些浓度,在48小时后,其抑菌效果就开始降低,如按一亩水体200毫升,那在48小时后,其水体中的细菌浓度就又恢复其到原来浓度。 所以于这种效果,就很适合一些鱼吃食不好,既要处理病源,又要考虑鱼不吃的问题。(待续) 更多咨询,点击下方小程序了解。 每晚八点我在抖音直播,直接搜索“成都鱼康养鱼经”即可观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前来交流。 |
|
来自: 新用户5488A7GH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