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钩沉|沈州的缘起(一):这里不会是一片空白】

 新用户4333Ylrq 2021-12-26


   沈阳城市史(4)

             沈州的缘起(一)

       沈州是沈阳的直接地名缘起,辽代设沈州已有明证。那么辽以前这里的社会经济状况又是怎样呢?对此曾经有唐渤海大氏始置沈州说。

       沈州的出现不会是突兀的历史现象,沈州也不是今沈阳地区正式设治的开始。可以肯定的说,沈州虽然不是候城县的直接承继,但侯城五百多年的历史不会对沈州的产生没有影响,应该先弄清楚侯城以后的事情。

             这里不会是一片空白

       从魏领辽东到辽设沈州,其间经历了近七百年的时间。魏、晋两代和宇文、段氏、慕容三部及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秦、高句丽等地方民族政权都曾在今沈阳地区发生激烈的政治军事的争斗。盛唐时期今沈阳地区还曾受辖于安东督护府,是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地区之一。

       魏、晋是封建化的政权,都曾领有中国的北方,建城设治、分军屯守、发展农业生产是其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其它各地方民族政权也都是在进行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的社会转化。在争斗中,城池往往成为军事争夺的首要目标,而无论占领者或失败者都可能对旧有的城池加以破坏。其后,只有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才可能有旧城的恢复或新城的兴建。

       今沈阳地区在激烈的军事争斗中往往是历尽劫难,甚至一厥不振了。

电视剧里关于攻打和争夺古代城池的截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沈阳

       魏从公元239年司马懿平辽东开始,辽沈亦受其统治25年。由于司马氏是通过激烈的战争夺得辽东的,战后又强迫数十万人迁居中原,这样汉以来曾得到充分发展的辽沈经济区被破坏了。由于劳力的缺乏,城池的毁灭,辽沈地区一片荒芜。从公元244年起接连两次对高句丽用兵,对保卫辽东等地人民免遭高句丽奴隶式掠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曹魏只是取得了恢复汉代统治范围的政治军事胜利,而辽沈地区的经济恢复已成为不可能。

司马懿的巅峰之战平定辽东剧照

       曹魏政权仍保留辽东郡的设置,但所领的县数已由西汉时期的18县下降到10县,其中也没有侯城的名字。今辽沈地区在魏政权时期属于玄苑郡,而这一小郡又仅领四县,即高句丽、高显、辽阳、望平。除高句丽县治今抚顺市区外,其余三县均与今沈阳市辖区相关,其治所也多与汉代治所相近,唯有汉的候城县不复存在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魏与公孙氏争夺辽东的战争是毁灭候城的直接原因。


      曹魏时期,汉侯城的人口也大部内迁,破碎的城垣、荒芜的田园是原汉代侯城的主要景致。这里有可能发挥的社会功能,也仅仅是毋丘俭两次对高句丽出兵的地域后方而已。侯城从此湮灭了。

      公元265年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十几年后,从东汉起分裂了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太康10年(即公元274年)晋置平州,辽东郡从幽州析出,归其管辖,然而平州所属的十几个县中也没有侯城的名字,说明侯城既未恢复,也没有出现新建的城池。晋代新设置的乐就、力城均位于辽东半岛,而今沈阳地区又成为晋辽东郡的北部边线,是多民族的结合部,是经常发生政治角逐和军事争斗的地方。

公孙氏据守辽东偏安一隅剧照


       晋末、中原再次大乱,中国北方也相继出现过几个地方民族政权,每个政权存在的时时都不很长,其中多数统治过今沈阳地区。


       前燕、前秦时期,均有辽东郡、玄苑郡的设置,原汉侯城未能恢复,今沈阳地区分属两郡管辖。


     其后后燕(公元384年)和北燕(公元407年)、也曾设置辽东、玄菟等郡,但不久即迁置于辽河以西。


       从曹魏至北燕,历时近二百年,其间有多次的社会动乱和政权更迭,然而也有过近百年的和平。司马氏占辽东,直至晋末,西晋对东北地区的经营是较有成效的。据《晋书·唐彬传》载:“遂开拓旧地,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自温城泊于碣石。绵亘山谷且三千里,分军屯守,烽堠相望。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今沈阳地区在秦长城以内,即亦在晋长城以内,汉以来这里就置军屯戍,且有侯城建制,只是由于曹魏时期的人口大迁移和战争的破坏,晋代仍未设治。但由于整个社会环境的好转,晋代,今沈阳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应处于恢复时期。


      晋续汉、魏之后,特别加强了对东北各族的统属关系。今沈阳地区除却大批汉族屯村的恢复之外,还应该有不少少数民族的村落迁来,其中高句丽、鲜卑族人来此定居的也为数不少。


       晋以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一方面说明社会的动荡,同时也说明各族在向封建制转化。几个少数民族政权都在沿袭魏晋的封建制度,加速原有奴隶制的瓦解。在东北大地又出现了一大批邑落城池,均具有浓烈的宗族宗法军事统治的色彩。


       晋以后的一百多年,今沈阳地区是许多民族地方政权的角逐争斗之地,破坏惨烈,以至此后又沉寂。


                 高句丽长城与沈阳

       高句丽奴隶制政权是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浑江流域和朝鲜半岛东北部是它长期活动的地方。东汉末年,高句丽势力渐强,在对中原政权的态度上也或服或叛起伏不定。魏、晋两代其势力缩小,而西晋末年,当中国北方民族混战,多个政权分裂割据的时候,高句丽的势力再次崛起,并不断西进,反复争夺辽东及玄菟等郡县。

本号编者早年在浑江流域和朝鲜半岛西北部采风


       公元436年,北魏灭掉北燕,燕王冯弘投奔高句丽。438年,魏索弘急,并出兵辽东,高句丽为讨好魏,长寿王下令杀掉冯弘。后由于北魏移兵中原,致力于对南朝刘宋的权力较量,高句丽终于最后占领了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此时应在公元450年左右。

       高句丽占领辽东地区,无疑地加快了它自身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但对辽东地区来说首先要经历的是社会倒退,是由汉代就已经存在的封建社会形态跌至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低谷时期。

       辽东相对于原高句丽地区来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是很发达的。特别是广袤的辽沈平原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区,这就促进了高句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也促进着高句丽社会形态的进步。

       高句丽占领辽东长达二百余年,其自身取得了长足的社会进步,终于建立起较完整的封建制度。然而对沈阳来说,这里几乎仍是一片空白。汉侯城未得恢复,但在今沈阳地区仍有不少的城邑出现,其中盖牟城便是最著名的一个。盖牟位于今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屯的塔山上,是较典型的高句丽山城。另外,在今沈阳市的辖区也有不少高句丽城址的发现,它们大都规模很小,而且多建在山地、丘陵或台地上,这一方面可能是受到高句丽民族原来山地生活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于战争防御的设想。

 高句丽山城场景(张黎明摄)

       盖牟城是高句丽西部边境的要地,也是交通枢纽之一,后来在隋、唐两代收复辽东的斗争中,盖牟一直是军事争斗的战场之一。

      高句丽占领辽东后又不断侵扰新罗和百济,成为东北部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不过,这种强大势力一旦遇到中原统一势力的挑战便急剧衰弱下来。

       公元598年,隋开皇18年,高句丽平原王高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随即遭到营州总管韦冲派出的隋军猛烈打击,乃至隋文帝派大军师次辽水之时,高句丽王竟上表请罪已称“辽东粪土臣元。”后来隋炀帝又三次进军高句丽,都给高句丽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慑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在唐初,高句丽统治者便决定在辽东辽西的天然分界--辽河东岸建造千里长城,在天然屏障之畔又构筑了人工防御工事。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八记载:“荣留王14年,春二月,王动众筑长城,东北至扶余城,东南至海,千有余里,凡十六年毕功。”即从公元631年起,高句丽王命其东部大人泉盖苏文督修长城,意在模仿燕、秦等古代的长城,以阻隔唐王朝收复辽东的战争。不过高句丽长城与古长城比有很大的不同。

 高句丽山城场景

       燕、秦古代的北部长城,以及汉长城基本是同一城基、同一走向,都是横亘东西垮山越河,沿线关隘、雉口、边堡、烽火台墩起伏蜿蜓。

       高句丽长城则是几乎与北部古长城垂直的南北走向,它南起渤海湾、北至扶余界,基本上是傍辽河而建。高句丽长城虽然用了16年的时间,但也许是出于国力的贫弱或是城址的条件限制,高句丽长城并不坚固,可以说虽名曰长城,但不过是一条土垒。

       高句丽在其西境是以辽河、长城、及今辽东丘陵为其整个防御体系的。辽河的水量当时要比今天多的多。

 高句丽山城场景

       今天的沈阳地区主要是介于高句丽长城与辽东丘陵上的许多山城之间,平时是高句丽的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之一,战时又成为军事角逐的战场。

       较之历史上的古长城,今沈阳地区亦在长城以内。不过,燕、秦汉长城是把今沈阳地区作为辽东的一个县保护在长城以内的,而高句丽长城则把今沈阳地区与中原王朝相分隔,反而成为高句丽的西部边境地区了。

       高句丽长城在当时也并未起到阻止唐军的作用。如果说有什么作用的话,就是一千年以后的民国年间,高句丽长城上可以通行大车,从农安直到营口,是当时运输盐货的主要通道。

       高句丽长城成于其整个王朝的后期,随着它的出现,今沈阳地区也筑起了一些规模很小的高句丽军城,今沈阳地区的侯城时期的那种繁荣未能恢复。

  高句丽山城场景(张黎明摄)

                     隋唐收复辽东

       高句丽在其占领今辽沈地区以后,它的发展很快。对中原王朝也不再那么顺从,虽然各代高句丽王仍由中原王朝册封,但高句丽的独立意思和国家意识有所增长。

     隋代是中国几百年分裂内战之后的大统一,对于一隅偏安的高句丽是不能坐视的。隋朝历史不长,但曾四次用兵,欲图收复辽东。公元598年和612年613年614年,隋军四次出兵辽东,别是第二次,隋炀帝诏二十四军出辽东等道进攻高句丽,决定其中右第五军可候城道,左第一军可玄菟道,这两路大军的进项目标是与沈阳有直接关系的。其它二十二路隋军也多以汉代旧名命为出军之道,这不但说明隋军之众,而且也坚定表明隋军兴!旨在收复失地。

高句丽也曾偏安一隅剧照


       在四次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中,今沈阳地区一直是重要战场之一。

       继隋之后,唐王朝又六次对高丽用兵,终于在公元688年灭掉了它,收复了全部辽东失地。高句丽占据辽东有二百多年,但后一个一百多年主要是应付对隋唐的战争。隋军没有彻底战败高句丽,而且打出了一道高句丽千里长城,唐军在战略战术方面有了较大的调整,因而在唐太宗贞观19年(公元645年)二月第-次出兵高丽时就突破长城,并于四月收复了盖牟城,改置盖州。

       据《新唐书、高丽传》载:“绩攻盖牟城拔之,得户二万,粮千万石,以其地为盖州。”又据《通鉴(198卷)》载:“初莫离支遣加尸城七百人,戍盖牟城,李世绩尽虏之。其人请随军自效,上曰:汝家皆在加尸,汝为我战,莫离支弑汝妻子,得一人之力,而灭一家,吾不忍也,皆禀赐遣之,以盖牟城为盖州。”

       李世绩是这次唐军出征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意如方面军司令,他率军从柳城(今朝阳)出发,从通定(今新民辽滨塔)渡过辽河后即与高句丽军展开激战,在唐军向今沈阳地区、抚顺地区全面出击的时候,他又亲自率军进攻盖牟城。盖牟城城周仅二华里有余,但由于居高据险,且早有准备,唐军攻城是很不容易的。由于唐太宗亦亲自督师,尽管有七百人从加尸城受命来坚守盖牟,但都被唐军俘获。唐军占领了盖牟城,就是打开了高句丽西境的大门,并为唐军收复辽东建立了桥头堡。

 唐名将李绩率唐军出征迎战高句丽剧照


       唐军在盖牟得户二万,不是指其在城中所获,而是指原在高句丽盖牟城及其周围的村庄所获。前面曾有涉及,高句丽时期在今辽沈地区也建有许多山城,多为军事目的,而平时,大量的人口还是散居在广阔辽沈平原的村落中。盖牟一仗得户二千,获粮千万石,又一次说明自汉以来沈阳地区即得到开发,在高句丽时期依然是农产丰富的丰腴之地。

       经过二十几年的战争,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88年)9月终于夺得了收复辽东平定高句丽的彻底胜利。为了有效地管理刚刚收复的失地,唐政府决定设立安东都护府经营辽东。据《旧唐书高丽传》载:“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176,户69.7万,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42、县100,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然而,唐收复辽东后,没有将汉人大批向东北迁徙,却将唐战乱期间流落的汉人和燕、秦、汉、魏、晋历代在辽东居住的中原人、议人大批迁往关内,同时数万高句丽人也被迁至江淮或山南,仅有贫弱者守卫安东,这样,长时间处于动荡不安的辽东地区愈发凄凉,今沈阳地区盖州也有数万人被迁徒关内。以至“初置安东都护府,领羁糜14州,户才有1,582,天宝时户增至5,718口18,156。”可见辽东地区的恢复是缓慢的。

高句丽古长城

       后来,安东都护府数度变迁,到唐肃宗,至德年间终于撤废了。在安东都护府经营辽东的近百年里,唐王朝多注重于政治领有和军事占领,但经济发展可能连恢复都难以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今沈阳地区的繁荣或者说是汉侯城时期的封建社会形态的再现都是不可能的。

                      渤海与沈阳

       高句丽被灭亡之后30年,在祖国的东北又有 一个占地广阔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即渤海政权出现了。从公元698年起渤海政权共存在了229年,对唐代的中国史和东北地方史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渤海不是高句丽的复出,然而其政权的统治者不少即是靺鞨族人和原高句丽族人,他们常常打着复国的旗帜与唐中央政权进行若明若暗的斗争。

       由于渤海的历史较长,而且它生活的地域又常常与今沈阳毗邻,这样在研究沈阳城市史时也就不应跳过渤海。

      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当时统治契丹的大贺氏族联盟长李尽忠及其内兄归城州刺史孙万荣联合起兵反唐,攻陷营州(今辽宁朝阳),杀死都督赵文刿,获胜,又拼凑军队进攻内陆城邑州县,造成唐政权的危机。

       在营州战乱之机,当地的靺鞨人和部分高丽遗民也趁机造反。靺鞨贵族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利用武则天收买政策所赐予的许国公、震国公地位率众叛唐。

       经过彰武附近的天门岭战役,大祚荣率军获胜。在吉林敦化地区的东牟山建立城廓,于公元698年建立震国,即渤海的前身。从营州叛唐开始的两年是渤海的创建阶段,在整个向东进军的过程中,今沈阳地区北部和东北部是其行军战斗的所经之路。

渤海国王大武艺剧照

       也可能是由于渤海曾有过大武艺时期及大仁秀时期的斥大土宇。或者是由于它很靠近今沈阳地区,人们常常很注意渤海与今沈阳的联系,甚至有“渤海大氏始置沈州”的说法。其实这就与沈阳城市的沈字有关,且涉及沈阳的建城史了(姑且说有过渤海建沈州,那也不过是汉侯城之后的第二次建城)。

       民国年间编撰的《沈阳县志)中有唐睿宗景云二年,渤海大氏始置沈州”的记载,可谓言之凿凿,然而这一记载是难以令人相信的。

       景云二年,即公元711年,此时唐政府的安东都护府还在辽东,到公元714年都护府西迁平州,公元758年都护府撤废之前,辽东都是唐中央的政权的直接辖地,还不是渤海的统治范围,渤海大氏可能不会跑到唐境内建立沈州城。另外,渤海在此时尚处于建国初期,其自身力量很有限,与唐之间未有发生较大的争地的记录。看来渤海大氏始置沈州说是难以成立的。

       值得研究的是唐安东都护府时期今沈阳有没有建城的可能,今沈阳地区是否曾属于渤海?

       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12月,“剖其地为都督府九、州42,县百,复置安东都护,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与华官参治,仁贵为都护,总兵镇之。”现今尚在的研究成果表明,初设的43州,后来只剩下14州。今沈阳地区的盖牟州城便是其中之一,其主要作用显然是座军城。那么在42州设立时,今沈阳地区还有没有设立其它的州?这是至今没有明证的,而那为数众多的一百多个县的设立更是缺乏史料记载,由于今沈阳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唐安东都护府曾设县于今沈阳地区亦未可知。

      唐高宗仪风二年(公元677年)为了加强对辽东的统治,唐政府任命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并将安东都护府迁到新城又“诏安抚辽东,并置州县,招流寇,平赋敛,罢力役,民悦其宽。”在唐加强对辽东的经营时,在所置州县中有无沈州的名字,也都暂不可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或这时沈州城出现了,也与渤海无涉,因为渤海政权的出现是这以后20年的事情。

       在沈阳地区是否属于渤海的问题上仍然还是需要讨论的。目前史学界似乎已有定论,今沈阳地区从未属于过渤海,其理由是:一、渤海最强大的时期是大武艺斥土开宇和大彝震海东盛国时期,然而斥土开宇主要是向北发展,海东盛国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也没有沈州的名字。大武艺以后划定的唐与渤海的西南部分界线也在今通辽至九连城一线,最靠近今沈阳的线段在今铁岭。这就是说,今沈阳地区属于唐朝的安东都护府管辖的地区。二、渤海历代统治者都是接受唐中央政权册封的,最强大时也还是唐王朝管辖下的民族自治政权而且多数渤海统治者对唐中央的态度都是谨慎地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虽然对唐也有过军事磨擦,但不大可能有过领土要求,所以今沈阳地区有唐一代是属于唐王朝的一部分。三、后来的契丹统治者是从唐手中得到辽东的,不是从渤海手中得到辽东的(金毓绂等先生即主此说),那么也可证明今沈阳只属唐,而未隶渤海。

       虽然上述三点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但笔者认为渤海还是可能统治过今沈阳地区。在渤海建国的前二年,即公元696年,唐宰相相狄仁杰就上疏请罢安东都护府,他说:“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贡滋广,西回镇,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关东饥饿……如巨所见,请捐四镇,罢安东,以实辽西……”公元714年,安东都护府即西迁平州(今河北省卢龙附近)唐政府西迁安东都护府说明对辽东地区的直接控制已被削弱,新兴的渤海(时为震国)是有机会进入今沈阳地区的。

       自从唐收复辽东以来,原居住辽东(包今沈阳地区)的汉人大批内迁了,大批高句丽人也被内迁到中原江淮地区,然而唐政府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此后又逐渐允许高句丽人返回辽东等地。公元670年时唐王朝遣泉男生“往而安抚,又以新城为辽东重镇,且为高丽遗黎所聚居,故徙于是,便统理焉。”这也司说明安东都护府的不少居民都是前高句丽的遗民,他们与渤海为数不少的前高句丽人是同一族源,当高句丽的一部分后裔——渤海人的举着复国的旗帜反唐时,他们会袖手旁观吗?

渤海国开疆扩土壁刻


       还有一点,安东都护府西迁,特别是公元758年,唐政府撤销安东都护府以后,辽东地区可以说成了弃地,这弃地除却通过海路以外已无法与唐联系,而辽东的毗邻西有契丹、东北有新兴的渤海,契丹和渤海都不会坐视辽东这块唐的弃地。此时距离契丹建国还有一百多年,应该说渤海是有可能控制辽东地区的。

      在讨论今沈阳是否属于过渤海时,往往参考贾耽的《入四夷道里记》和盛国渤海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这样就把今沈阳排斥在外了。但贾耽之后,宣王之后即公元八百多年以后,渤海仍在上升,而唐却不断走下坡,特别是经过安使之乱等动荡以后,唐政权无力管理辽东了是可以肯定的。公元907年唐政权灭亡,而渤海还延长到20年以后。这时间不算长,但也还是有机会参与与契丹争夺辽东的斗争的。

       简单的说,今沈阳地区在唐安东都护府时期和渤海时期(有可能控制过今沈阳地区)都有建城的可能,尽管可能规模很小,政治规格较低,但总是有可能成为较大的居民点,建造过简单的城池的。


       再退一步说,如果渤海没有正式领有今沈阳地区,但渤海政权对今沈阳也是有过较大影响的。

       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渤海王大武艺正式发兵进攻唐朝,其中陆路进迫马都山(今山海关附近),造成混乱,致使当地吏民逃徙者甚多,而渤海兵从松花江流域进军辽西及河北,今沈阳地区是必经之地。此时安东都护府业已西迁近50年,史籍上没有记载渤海进军在辽东受阻之状,那么辽东此时很可能成为唐王朝失去控制的弃地,或者已经成为渤海的势力范围了。(待续)

      请看下集|沈州的缘起(二):沈阳正式建城的开始——沈州


资料链接👇🏿


【岁月钩沉:七千年前的沈阳人】
【岁月钩沉:沈阳城从斥堠所开始】
【岁月钩沉:沈阳城市雏形——候城】
【专题研究:沈阳城史与古建筑汇考】

【历史资料:中国各朝名称的来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