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又赢了!30岁辞职写小说,获奖无数:马伯庸能封神,我一点不意外

 普象工业设计 2021-12-26

最近,马伯庸这个名字听得真不少。

《风起洛阳》、《古董局中局》接连席卷热搜。

一桩血染洛阳的惊天悬案;一件坊间传说的稀世佛头。桩桩好戏,叫人欲罢不能。

能把历史小说写出美剧的刺激,马伯庸,绝对算一个人物。

▲《风起洛阳》海报

但若从影视开始了解他,只能见识到他50%的功力。

顺着马亲王的笔杆子,才真的有说头。

▲马伯庸,人称“马亲王”

1

 从“网兜”到众人追捧的大神

 阅读马亲王的小说,可以24小时看尽长安花,也可以十五日横跨京杭大运河。

你永远想象不到,他的作品里有多少小人物,在历史缝隙间翻腾。

结合大量史料并写成小说,马亲王赢在了超凡的知识储备量。

 写古代就去研究古代,写古玩就去研究古玩。

因为对唐代的研究够深入,称得上是半个唐代专家,还被陕博邀请去做讲解志愿者。

可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只是好奇心重一点,翻阅的资料多一点,比普通人也更勤奋些。”

▲电视剧版《古董局中局》

这里不得不提《古董局中局》,初读完,怎么也忘不了那个眼花缭乱的古玩世界。

丰富的古玩知识打底,古玩人的黑话撒上一箩筐。

看完后,咂咂细品,过瘾过瘾。

▲电视剧版《古董局中局》

大量的鉴宝过招,看得人热血沸腾。

一开场,许愿就来了一出悬丝诊脉揭奸商的好戏。

棉线一拉一盘一听,真汉代铸铜下沉上轻,摇摇欲坠,只有假货才会纹丝不动。

赝品被揭穿,奸商只能连声认栽,今个遇上老手了。

▲电视剧版《古董局中局》

之后相继出现了不少行家话。

斗口:古玩爱好者不为买东西,只为较量眼力,古玩界明目张胆的挑衅。

▲电视剧版《古董局中局》,两人在斗口前蒙眼,不得提前看到古董

 马眼子:特指鉴定古董的手段

▲电影版《古董局中局》

还有古董材质、制作工艺中的专业术语:

提油:仿制做出玉皮颜色的一种独特的工艺。

▲明代提油玉器

蚯蚓走泥纹:形容钧釉釉层中,那一条条的曲折线。

▲钧窑天蓝玫瑰紫葵花式花盆

小说故事的原型, 是马亲王从古玩摊儿里听来的。

没事他就老去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转悠,和那里的老板聊天,听他们说说八卦掌故。

小嘴叭叭,“民国时盗卖佛头给日本人后,被枪毙”的故事就这么来了。

 马亲王笔下故事的气质,就如古董的包浆,说不清道不明,但乍一看就能感觉到。

看的浅,它只能是个清代货;看得深,才明白它是唐朝来的贵客。

▲电影版《古董局中局》

2

从40字史料,到70W字小说

 可专业知识并不是全部,写小说的人,得会想象。

每次读到历史资料,马亲王脑海中总是有冒不完的想法。

史书上三言两语的纪实,要是把它拆开写成小说,是不是会有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历史?

抱着这样的想法,《两京十五日》开始动笔。

 明史上有一段40字的记载: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太子花了15天从南京赶回北京,保皇位。

短短40字,既有十五日横跨2200里的壮举,又有继承皇位的敏感事件。

多牛哇!马亲王一拍板,必须写出来给大家看看。

 四个痴人,星夜奔驰。

一个酒囊饭袋的小捕快;一个城府极深的女医生;一个正直不阿的芝麻官,带着一个落难的太子。

15天,沿着京杭大运河,直奔京城,夺取皇位。

期间腹背受敌,忠臣、叛敌晦涩难辨。

来自京城的夺位势力,来自民间的恐怖分子,还有秘密渗透在整条漕运路线中的白莲教。

错踏一步,错信一人,便是万劫不复。

屡次命悬一线,前路飘渺。

炸宝船,烧民库;下水牢,通漕运;泥地里摔打千百回,箭雨里侥幸保一命。

马亲王给故事搭骨架的功力,还是一如既往得稳。

在动笔之前,马亲王沿着京杭大运河实地考察。

站在古城墙上浮想联翩,这才有了一出接一出的好戏。

比如小说中的经典桥段“冲浪紫禁城”。

吴定缘踏着洪熙皇帝的棺材板,在城墙上一个猛冲,躲避汉王追杀。

城墙上冲浪?听上去有点荒唐。

但这基于“明代北京城排水体系极差,雨一大北京就泡水里了”的事实。

诸如此类的情节,仿佛360°沉浸式体验一个真实的明朝。

这巨大的脑洞,也曾让改编剧的导演吃了不少苦头。

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高70米的太上玄元大仙灯。

是整部剧的华点,但也确实难拍,导演忍不住隔着手机大骂马亲王:

“您大笔一挥写了个摩天轮,让我们XXX怎么拍?”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李必在大仙灯上 

但这丝毫不阻碍马亲王“胡诌”。

也正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套着“生死时速”外壳的历史故事。

3

 就想做个平凡人

 尽管诸方美誉绕身,马亲王还是最爱他那40平的小工作室。

窝在里面,写一天的书,打一天的游戏,这日子,最舒服!

从本质上来说,马亲王的人生境遇,都折射在他笔下的平凡小人物上。

7月,他在微博上连载了一个7万字的短篇《长安的荔枝》。

共6章,每章都有百万以上的阅读量。

很多读者留言说,在主角身上找到了“社畜”的共鸣。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

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运一趟耗时颇久。

而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在胡商等人的帮助下,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将时长控制在十一天。

但李善德不曾料到,这一路官场诡谲,风波迭起。

▲荔枝道 最终,一骑两坛鲜荔枝送到了长安城,代价是他失去了朋友,又险些丢掉性命,无数小民在其中丧生。

那入口的果肉有多甜,百姓的血泪就有多狰狞。

 《长安十二时辰》有一段描述:

“升道坊里有一个专做毕罗饼的回鹘老头,他选的芝麻粒很大,所以饼刚出炉时,味道极香。

瞎眼阿婆沿渠叫卖折好的纸船,说是为他孙女攒幅铜簪,可我知道,她的孙女早就病死了。”

这就是,大唐盛世。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帝王将相,繁华长安,有春秋大史详尽记录;

城中蝼蚁,五蕴烟火,才是盛世之下的全部。

一个时代最平凡的画面,构成了马亲王笔下不平凡的故事。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向来以“燃”为卖点的国产剧,也开始瞄准华丽外表下的市井人生。

马伯庸,终于迎来了他的时代。

30岁转行,抛弃体面的工作,一头扎进书袋。

曾饱受非议,却从未停止:求一个自在又欢喜的活法。

图片均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