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英国人用照相机纪录了145年前的中国穷人和富人

 石英书屋1956 2021-12-26

145年前,英国摄影师来到了清末时期的中国,拍摄了当时中国社会真实景象,在这组照片中,也体现了100多年前,中国的贫富差距。图为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一名僧人站在了大报恩寺的塔刹覆盆旁边。

图为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上,几名僧人正在督促着工人加快进步,把寺庙修复好。但是后来这座寺庙还是没重修完成。

汤姆逊抵达南京后,又去了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前身),拍摄了包括中国工人在车间内工作的照片。

图中的城楼,是当时还被称为“聚宝门”的中华门,民居是中华门外西街一带的居民区,照片上的古碑,则是明代大报恩寺遗址上的宣德御碑,至今还保存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

和地点照相比,汤姆拍摄的人像更让人印象深刻。图为一名老人,她不敢面对着镜头,她吧镜头看作是来自西方的妖怪。

图为清末的一名贵族,她的视线也全然不在镜头里。事实上,在汤姆的镜头里,很多人(不是全部)都干瘦、怯懦、呆滞、戒备、没有笑容。

图为当时中国的农民,一般来说,区分穷人和富人很容易,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穷人很少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和鞋子。

图为100多年前的一个富人家庭,在当时的社会里,富人出门前,必须做好细致的装扮,否则便有失身份。在富人旁边,则有两个丫鬟。

图为一名在街边晃悠的穷人,汤姆说,他注意到这个男人明显是抽鸦片的,鸦片让这个人看起来非常孱弱。

图为一个富人家庭正在吃饭,阶级高的人先吃,差一点的后吃。反正也不急,因为桌子上面的菜非常多。

而在不远处的一个地方,几名工人正站在一个角落,等候雇主家能够上几口饭吃。在当时的社会里,管饱是非常重要的。

汤姆说,他拍摄的这些人里面,固然有面对从未见过的照相机的恐惧流露,但多少也反映了整体国民的精神面貌,就像那个看似庞大,其实虚弱的大清帝国一样,麻木萎靡,没有生气,等待着一场激烈的变革,来挽救这衰弱的民族。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