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任正非说5G只是小儿科?

 无线深海 2021-12-26


5G只是小儿科?

今年9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和全球两位顶级人工智能专家在“咖啡对谈”中表示:“5G是一个小儿科的事情,未来最大的产业应该是人工智能。
所谓“咖啡对谈”,是一档在华为深圳总部举行的访谈活动《A Coffee with Ren》,9月这期由美国CNBC电视台《管理亚洲 Managing Asia》节目的主持人Christine Tan主持。
与今年以来任正非频繁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不同,《A Coffee with Ren》采用的是视频直播的方式。
关于喝咖啡的典故,首先是任正非自己比较爱喝咖啡,另一个原因是他曾在公司内部鼓励高层干部要少干点活儿,多喝点咖啡,含义是要多跟外部的人交流,碰撞。
在这场“咖啡对谈”中,除了表示5G是小儿科之外,任正非还对人工智能表现出极大的乐观态度:人工智能将有可能得到规模化使用,大规模新技术会在未来二三十年取得突破。学科的突破都会带来新的机会,给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全世界的科学家应该团结起来迎接这个时代。
首先,这席话反映了任正非的自信和从容。华为在全球拥有19万员工,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17%,市场规模和营收都稳居四大设备商之首,在5G芯片上也领先高通半个身位。举目四顾,对手皆在身后,因此任正非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然后,这是任正非格局和眼界的体现。5G是全球各标准组织,运营商和设备商共同确定的一套标准的技术规范。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靶子树在前方,目标清晰而明确,在华为强大的研发实力之下,保持领先是毫无悬念的。因此,应该把视野放在更高更远的地方。
5G作为移动通信发展的必经阶段,承担着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然而,光有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难度更大,更需要创新的是根植在5G基础设施之上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
和前几代移动通信系统不同,5G的目标是“万物互联”。这些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海量连接产生的海量数据,在5G网络下能更高效地收集,处理和传输,为构建在其上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宏观的概念,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因此构建在其上的生态系统显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想象力,这些可能性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通过创新把握这些机会,无疑具有远超5G本身的巨大价值。这也正是任正非说未来最大的产业是人工智能的原因。

为什么是人工智能?

去年七月,一个叫做“猜画小歌”的小游戏风靡全国。这款游戏的玩法非常简单:系统给出一个词,用户在给定的时间作画,谷歌后台的人工智能系统负责猜出图中画的物体。
毫无绘画基础的吃瓜群众,用手指潦草画出的涂鸦也自然是千奇百怪,然而,“猜画小歌”却能猜得又快又准!
按照机器的运行逻辑,不难猜出“猜画小歌”的重点在于“数据”和“”这两大核心技术。据悉,该游戏在谷歌的后台由人工智能系统驱动,该系统囊括了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汪洋。有效数据的样本越多,识别的准确率也就越高,这充分说明了在人工智能中数据的重要性。
目前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技术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要理解“深度学习”,可以把具备神经网络的机器看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这个婴儿的大脑虽然架构先进,但里面却一片空白。婴儿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得到更多的知识,并通过这些经历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机器的学习过程与此类似,通过海量数据的持续训练并建立相关模型之后,机器也就具备了同样的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深度学习能够大展身手需要两个条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高质量的大数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就是著名的“谷歌大脑”。
这是一个庞大的深度学习计算框架,拥有数万台高性能的计算机和顶级图形处理器组成的计算单元,可以完成大规模,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度学习模型训练。
据悉,在谷歌大脑建立不久,谷歌就使用了一个拥有16000的CPU组成的超大规模计算机集群,让机器用深度学习模型自己“看”了一千万段视频,终于把人工智能训练地学会了如何从视频中辨认出一只猫来。
既然深度学习技术这么牛,为什么最近才大放异彩成为话题现象呢?这是因为随着近年来通信和网络带宽的大幅增长,计算机存储能力的大幅增长,以及对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的大幅增长,在信息存储、交换和处理的过程中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才能支撑起深度学习的输入需求。
因此,没有足够的学习样本,深度学习系统搭建地再完美也没用。可以这么说,深度学习算法是灵魂,云计算是肉体,大数据则是粮食。
没有粮食,肉体和灵魂就都成了空中楼阁。只有这三者合力,才能揭开人工智能应用的新篇章。而5G提供的万物互联,正是人工智能的粮食——大数据产出的肥沃土壤。

5G网络建设的价值何在?

在5G的早期研究阶段,国际电联发布的5G愿景中就确定了5G应用的三大场景为eMBB、mMTC和URLLC。这些场景都是上层各种应用需求的总结和抽象。
eMBB,作为传统3G和4G数据业务的延续,5G必须提供更高的上下行吞吐率,但这已不是5G的主要发展方向。
于此同时,对于目前移动通信最主流的终端——手机来说,对于超高速率的感知将越来越不敏感,这受限于手机这类硬件上各种应用的带宽需求。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手机的屏幕尺寸有限。作为当前流量消耗的主力,视频业务对于清晰度的需求不会无限增长。并且,当网络下载的速度远超过视频的解码速度甚至文件的读取速度时,下载速率再高意义也不大了。
而被寄予厚望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这类新业务,受限于成本,内容,用户体验等各项因素,普及起来将会非常缓慢。
因此,在5G发展初期,尽管5G网络和5G手机会在相辅相成中仍能不断把5G的蛋糕做大,eMBB在移动终端上的发展终将步入瓶颈,固定接入会成为eMBB业务的另一个增长点。
但在人口非常密集的国家,尤其是中国,海量的人口基数依然能够通过5G网络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也会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输入。
对于mMTC和URLLC,这两类场景都是针对物联网应用的,是5G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传统的3G和4G不同,5G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满足这些垂直行业的需求,把运营商的业务从个人用户扩展到企业用户。
因此,小米科技的创始人雷军在其《关于布局5G应用,推动物联网创新发展的建议》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53.8亿,其中5G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39.3亿。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可以为制造业,农业,医疗,安全等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这些垂直行业应用才是5G“万物互联”的主旨,其最重要的产出就是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最好归宿,就是人工智能的食粮,以此产生的智能应用将创造更大的价值。
顺着连接、感知、智能的物联网发展脉络,上层应用将主导产业价值链。届时物联网综合方案提供商、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厂商将会迎来发展的契机。
上面这一片美好前景发生的前提,就是5G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也就是说,虽然5G战场硝烟弥漫,实现5G服务的诸多技术也很复杂,但对于上层应用来说,它们都是最基础的必须要保障的服务。
这就是尽管目前5G垂直产业的发展仍存在困难和挑战,国家依然在5G没有明确的应用收益的情况下大力发展5G的初衷。
要致富,先修路。5G是基础设施,是上层应用发挥作用的平台,建好5G这个“小儿科”是设备商和运营商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