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这本书的读者后悔了:为什么没有人早点告诉我们这些?

 heitudi 2021-12-26

图片

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初入校园的“新手”而言,常常会感到迷茫,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有人指点迷津,答疑解惑:
如何高效地阅读文献,建立自己的“核心文献库”?
如何与导师相处,及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网络?
如何培养研究生必备的研究技能,做出优质的研究设计?
如何写出规范、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如何最好地利用学术会议,并做好陈述报告?
如何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为答辩做好充分准备?
如何理智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走出迷茫,合理规划研究生生涯,我们向你推荐北京大学出版社《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第二版)》。

图片

给研究生的学术建议(第二版)

这是一本针对研究生的简明学术指南,涉及研究生阶段的方方面面,为研究生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学术建议,尤其是那些经常被忽略的、“秘而不宣”的技能技巧。书中详细讨论了与导师相处、文献阅读、研究设计、论文写作与发表、论文答辩、学术会议、人际关系网络构建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方面内容,是广大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首版畅销十余年,以其各种实用的建议而在同类书中脱颖而出,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广泛赞誉。第二版保留首版的精华内容,并增加了很多实用技巧及建议。

作者:[英] 玛丽安·彼得,戈登·鲁格

译者:彭万华、刘文月译

书号:9787301318911

定价:58.00元

出版时间:2021.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01

先睹为快

学术写作不是一项单独的活动。它不是单纯的“写下来”,不是把脑子里的东西誊写到纸上那么简单。写作是多项活动同时进行的过程:分析、阐释、记忆、综合、计划、排序、表达、澄清、修改、评论、组织、合理化。由于有这么多种认知活动同时进行,写作毫无疑问是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对这项工作有正确的预期,可以使你在面对它时比较从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遵守一些规定,可以帮助你较好地完成它。

问题:写点什么比什么都不写好,不要担心它“不够好”,是这样吗?

尝试将“抛出观点”作为写作的第一步。记住:写点什么比什么都不写好。不要担心它“不够好”。在论文完成前,它很可能是不够好的—— 写论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把论文变得“足够好”的过程。如果你不动笔写,不把自己写的东西拿给别人看,你永远都不会得到反馈意见,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的思想表达得如何,你的课题是否有趣,你又在哪些方面启发了你的读者。如果你写不出来东西,这很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尝试写任何你能写的东西,然后考虑一下为什么它们看上去不对劲,或不完整。“扭曲”的句子往往暗示着纠缠不清的思路—— 你应该着重留意那些意思模糊的语句。

可以考虑使用以下技巧:

● 和一个朋友坐下来喝杯咖啡,把你要写的东西告诉他,也可以尝试让他把你要写的东西再转述给你听。

问题:论文结构该怎么构建?遇到的困难通常包括:

● 我知道主要论点有哪些,但我不知道怎样把它们表达出来;

● 我不知道怎么把草稿变成成稿;

● 表达不够清楚;

● 无法找到一个清晰的结构。

好的作品一般都是不断写、不断改出来的。所以不要指望能够一步就把想法变成最终的文稿。先要把想法变成笔记,这一步一般比较容易。那么笔记和文稿的区别在哪里呢?通常情况下在这些方面有区别:结构、顺序和句子的完整度。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合适的结构—— 首先是将各个观点或想法联系起来的大框架,然后是论证每个观点或陈述每个想法的平行结构。

可以尝试以下组织观点或想法的窍门:

● 绘制思维导图。你把你的想法都写在纸上以后,就可以试着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

● 把想法写在检索卡片上(可以一个想法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把它们分组或按某种结构摆放。用不同的方式分类和摆放卡片可以帮助你发现,哪些想法是不符合整体框架的,哪些想法是需要着重强调的。

● 列出写作纲要。有经验的写作者往往会建议,列出一个具体的写作纲要应该是第一件必须做的事。列出不同种类的纲要会对你有帮助,这些纲要包括:内容大纲、标题加上相应部分的概要(以体现出论文的“故事情节”)、标题加上对相应部分“角色”的描述(这部分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它如何为整体的论证服务)等。

问题:为什么我用了很多笔墨去说明的问题,我的导师只要简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多练习,练习写作和修改。记住简单原则。但也要认识到,简单并不是单纯的字数少—— 有时候多加几个词反而会使文章更加简单易懂。应该从论证结构上找问题的根源,并将结构作为你修改的重中之重。文章的混乱与不和谐往往是由于你不知道该保留哪些合适的东西,删除哪些不合适的东西,结果就是所有该写进去的内容和不该写进去的内容都被堆到了一起。在你把稿子交给导师审阅之前,先过自己的修改“关”,找出所有重复赘余的地方。在导师对你的论文进行删改之后,分析导师的改动:哪些内容是可以省略的?为什么?你之前认为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如何培养学术写作的风格?

你可以收集一些写作风格和作者声誉都很好的论文样本。分析这些收集来的样本: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在哪方面让你钦佩赞赏?它们是怎么处理写作难点的?它们又是怎样强调和阐述关键论点的?它们是怎样使用专业用语的?在你自己写作的时候,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些优秀论文的作者之一,你会怎么安排和陈述你的材料。找一下在你收集的论文里,是否有一个对你的论文具有参考意义的段落,是否可以为你的论文提供框架的借鉴。

问题:从表格上得出结果很容易,但是如何用文字来表述结果呢?

图表必须在文中被提及,但仅仅说“结果在表2中”是不够的;表2必须在正文中有所讨论,表格的说明文字最好也能传达出讨论的主题。这并不是说,应该详尽地、一项一项地去描表2及其在论文中的作用。表格体现了什么?你希望读者怎么去解读它?文章对它的讨论应该包含它所具有的关键特征。文章对表格的描述应该使表格与论文的整体论证结合起来。你想通过表格传达什么信息?文章对表格的描述应该总结表格的信息,并传达你的意图。

问题:写作风格前后不连贯(比如引用格式前后不统一)怎么办?

这是修改时要注意的问题。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并常常是个人化的。关键是要符合论文提交的规范(期刊一般有自己的规定);一旦确定了你的风格,就要前后一致。你可以在你的论文中选择使用一种引用格式,要选用你本人觉得最合理的,定下来以后就不要变。

问题:总是无法在期限内完成论文该怎么办?

写作是件困难的事,会花去很长时间。一定要给自己留出比你估计的时间再多一倍的时间。考虑一下写论文可能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把这个数目乘2,再将时间的单位按分钟、小时、天、周、年的顺序升一级,然后再加1。所以,如果我估计一篇文章5分钟就能完成的话,5分钟×2=10分钟,分钟升级为小时,即10小时,10小时再加1,即留出11小时也不过分。

交稿期限是个永远都要面对的问题。随着你学术事业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交稿期限,越来越多的责任需要你去承担。愤世嫉俗的读者甚至会认为,赶在交稿期限内完成任务的能力只会使“体制”把更多的任务交给你,直到你无法完成为止。熟悉权力政治的读者则会辩解说,这取决于你是否分清了“体制”的交稿期限与实际交稿期限的区别。我们在这里对此不进行评论。

02

第一版精彩书评(来自豆瓣)

SoloJune:为什么没有人早点告诉我们这些?

其实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幽默生动,朴素自然,书中那些奇闻轶事和冷幽默总会冷不防跳出来敲打你的脑门,读起来比小说还有兴味。

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给出了多少有用的学术建议或具体的研究技巧,而在于它展现给我们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全书正是通过抛出一个个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来结构篇章,启迪我们去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真正涵义。

悠悠悠悠:博士也可以很冷幽默

此书的主要作用是,是当你开始有了读博士学位的念头时,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长者在喝咖啡时跟你谈的一些人生经验。所谓人生经验,就是不用在课堂上开打课列提纲考试的那种,而是需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才能习的,被称作“隐性知识”的部分。

从导师的选择到学术圈的一些细节,比如如何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如何在参加学术会议时表现得不像个新人等等,都是避免在学术界出糗的金玉良言。而且由于是闲聊性质的文体,所以很多奇闻轶事和冷幽默时刻准备从里面跳出来敲你的脑门。真可以说是寓教于乐。

夹竹桃:帮助很大,解决了很多疑惑,指出很多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给研究生的学生建议,停不下来地仔细看了7小时,读完了4/5左右,很好的书,能在读博期间读到这本书,十分幸运。

作者对很多问题看得非常准确,对整个博士生阶段及后续各个阶段、设计的各个主题给出十分具有有益的分析和建议,整本书充满了智慧和对研究生理性关怀,读了全书的1/3已经收获甚多。两个作者应该是两个十分善于观察、学习、思考、总结的人,才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书,很令人佩服。也许自己永远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至少可以往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我的最好。

这本书在你需要建议的地方(包括你已经意识到的需要还是没有意识到的需要),基本上都给出了很有用的分析和建议,十分令人吃惊,作者对于做研究获得PhD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认识,我觉得超出绝大部分导师和博士生的认识。

我身边没有可以请教的高人,但这本书就像一个有很贴心的专家,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能有这本书陪伴读博期间,很幸运。

03

目录一览

第一章 你必须知道的“读博”那些事1

第一节 什么是博士学位 2

第二节 做学位论文需要精湛的技艺 5

第三节 研究生阶段必须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7

第四节 工具性行为和表现性行为同等重要 10

第五节 导师一般不教的那些秘而不宣的技能 12

第六节 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的标准是什么 17

第七节 给研究生的十个建议 20

第二章 各种类型的博士学习模式23

第一节 “读博”的三个阶段 23

第二节 “读博”的六个关键步骤 24

第三节 各种类型的博士学习模式 28

第四节 指导博士生的三种形式 32

第五节 论文的各种形式 34

第六节 遵循流程和步骤,保持良好的研究习惯 35

第三章 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38

第一节 成为一名“独立的研究者”是什么意思 40

第二节 学术技能如何在研究项目和论文中体现 41

第三节 重视技能培养 42

第四节 如何成为一名国际化的研究者 44

第五节 研究生必须掌握的研究技能 50

第四章 如何与导师相处53

第一节 导师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55

第二节 学生要明确学习要求 58

第三节 从导师见面会中学习 59

第四节 进行有效的争论 61

第五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3

第六节 预防比“治疗”要好 67

第七节 出错后的对策 68

第八节 最重要的原则 70

第九节 为使导师见面会达到预期效果而需要做的简单规划 70

第五章 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网络73

第一节 主动搭建人际关系网络 74

第二节 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小技巧 76

第三节 与陌生人联系的技巧 78

第四节 除了研究人员,你还应该认识哪些人 81

第五节 建立人际网络关系的有用建议 83

第六章 如何阅读文献85

第一节 为什么要大量阅读文献 85

第二节 文献梳理和文献综述有什么不一样 86

第三节 建立自己的核心文献库 87

第四节 阅读文献要有所取舍 88

第五节 如何引用文献 88

第六节 如何找到正确的参考文献 90

第七节 如何利用线上资源 91

第八节 从其他途径获得参考文献 96

第九节 阅读论文的技巧 96

第十节 如何写文献综述 99

第十一节 剽窃和引用虚假文献是大忌 101

第十二节 编制一份带说明的文献目录 103

第十三节 终身读书的人有哪些读书习惯 106

第七章 了解学术论文的各种类型108

第一节 数据导向型论文 109

第二节 方法导向型论文 112

第三节 理论型论文 113

第四节 唤起问题意识型论文 114

第五节 议程设置型论文 115

第六节 评论型论文 116

第七节 立场型论文 117

第八节 选择不同类型研究论文的一般原则 117

第八章 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设计119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三个关键步骤 120

第二节 要考虑所提问题对所引出答案的意义 123

第三节 寻找可靠的证据 125

第四节 预研究 126

第五节 选择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 127

第六节 伦理规范 133

第七节 如何避免不良后果 135

第八节 如何找到正确的研究问题 139

第九章 保持批判性思考142

第一节 研究就是在进行对话 143

第二节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145

第三节 批判性思考与理论有什么关系 146

第四节 研究风格、研究规则和寻找真理的方法 148

第五节 数据不一定是证据 152

第六节 构建批准性思维框架 156

第十章 论文写作与投稿161

第一节 明确自己要写的是哪类文章 162

第二节 初学写作者经常问到的问题 163

第三节 学术期刊论文的写作建议 165

第四节 论文被接收后还有哪些流程 170

第五节 学位论文发表应该遵守的一般原则 174

第六节 论文检查清单 176

第十一章 如何运用语言风格和组织论文结构179

第一节 根据内容确定写作风格 180

第二节 如何运用学术语言:一个案例 188

第三节 不同的语言风格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190

第四节 如何组织论文结构 194

第五节 避免犯一些典型错误 200

第十二章 如何应对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02

第一节 放下杂念,集中精力 203

第二节 着手写作 203

第三节 开始动笔时可以做的事 205

第四节 找到重点 206

第五节 控制写作进程 207

第六节 克服写作过程中的困难 208

第七节 论文写作进入尾声 214

第十三章 如何做好口头陈述报告216

第一节 口头陈述报告内容选择的关键要素 217

第二节 口头陈述报告的形式和风格 221

第三节 做口头陈述报告时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227

第四节 公共演讲的三条黄金法则 232

第五节 陈述报告前的准备工作 233

第十四章 如何参加学术会议234

第一节 新手如何参加学术会议 235

第二节 学术会议的组织过程 239

第三节 新手参加学术会议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241

第四节 如何最好地利用学术会议 242

第十五章 如何进行学位论文答辩245

第一节 表现不佳的答辩可能会使你前功尽弃 245

第二节 答辩时意外发现论证不严密怎么办 247

第三节 校外评审人的意见 249

第四节 了解答辩过程:开场、中场和结束 251

第五节 为答辩做好充分准备 258

第六节 按照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尽快修改论文 262

第七节 答辩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264

第八节 答辩中一般会问到哪些问题 271

第十六章 如何养成良好习惯273

第一节 建立良好的名声 273

第二节 改掉有害的习惯 275

第三节 合理规划时间,采取有用的替代活动 279

第四节 养成良好的习惯 283

第十七章 答辩后还有哪些事情要做289

第一节 成功学术生涯的驱动因素 289

第二节 选择学术界还是其他职业 293

第三节 不同的学术职业生涯各有利弊 295

第四节 使自己快速成长的路径 297

第五节 善于抓住机遇 299

第六节 如何写简历 299

第七节 申请表和求职信的不同作用 303

第八节 如何求职面试 304

第十八章 最后的建议316

附录:一些有用的术语3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