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古风犹存的城市②|泉州古称“泉南佛国”,或许拥有全国最多的寺庙

 乡音文化 2021-12-27
本文4781字 图片23幅  阅读8’                                                     航拍开元寺(图源:陈英杰/摄)

【敬请点击右下方在看或点赞  以示鼓励 】

【编者按】众所周知,世遗泉州22个代表性古迹遗址中有开元寺、真武庙、文庙、天后宫、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老君岩造像、九日山祈风石刻、伊斯兰教圣墓、六胜塔、万寿塔等11处与宗教相关的古迹,占全部遗产的一半。它们是中世纪泉州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的杰出遗存。单个世遗项目有如此多的宗教古迹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世界遗产项目中独一无二,充分体现出中世纪泉州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和宗教文化的兴盛。

   前不久,《天下之货仓》作者先后陪同北方来的专家学者到泉州古城考察。作者告诉乡音君,泉州众多的寺庙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泉州或许是全国寺庙最多、密度最高的城市“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与古代泉人敬畏神明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今年泉州有句流行话可谓是这种习俗传承的生动注脚:”你要叫后生家(年轻人)六点起来追星可能没什么人,如果你叫他们六点起来接神明,他们可能三点就到了。“

   天下之货仓关于古泉州宗教有不少论述,乡音君特地邀请作者分类聊一聊这个话题——

泉州寺庙何其多

  2005年,泉州市宗教局统计宗教寺庙宫观(面积10平方米以上),共有5553座,其中鲤城区168,丰泽区292,洛江区196,泉港区459,惠安县655,南安市1056,晋江市1036,石狮市413,安溪县540,永春县450,德化县288座。原鲤城区(含鲤城区、丰泽区和洛江区)1996年统计,有各种民间信仰庙、宫、馆达到“600余座,祀神200余尊”。①全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14个单位中,与宗教有直接关系的达11处之多,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的46个单位,宗教占23个。

两晋南北朝泉州佛教兴起

    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士族南迁,东汉时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到泉州。泉州最早的佛寺就是晋·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丰州九日山的建造寺(后称延福寺)。泉州最早的大乘佛教传播始于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泛海抵泉,挂锡建造寺的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泉州海交史以此为起点。隋朝,泉州先后建有晋江西资岩(589年)、石狮观音庵(607年,明敕封为“凤里庵”)、永春恩惠院(617年)、安海建普见殿(618年,今龙山寺)等近十座寺院。

九日山延福寺(图源:网络)

安海龙山寺(隋称普见殿)

唐朝泉州佛教兴盛

    唐朝,泉州佛教兴盛。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肃清门外建白莲瑞应道场,后多次易名,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沿袭至今。有唐一代,泉州府及其五县(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晋江)各地兴建佛寺,先后建有少林寺、安福寺晋江灵鹫寺、南安雪峰寺、永春天竺寺、惠安云门寺等40多座,足见唐代泉州佛教之兴盛。此间怀晖、义存等本土高僧辈出。

泉州开元寺  (图源:《天下之货仓》陈一鸣/摄)
开元寺大雄宝殿  (图源:《天下之货仓》)

五代泉州大造寺院

   五代,福建偏安海隅,泉州佛教迅速发展。开闽三王崇佛有加,礼僧如佛,大造寺院,大造佛塔,大造佛像,大印佛经,广延僧人,并大量剃度优礼僧人,“僧徒日炽,甲于天下。”② 闽王政权33年中,建佛寺267座,仅泉州就造54座。比较著名的有承天寺、水陆寺、崇先广教寺、空相院等。后继者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仿效王氏也建有玉泉广济院等大量佛寺。

承天寺(图源:《天下之货仓》)

宋代泉州僧人修寺、建塔、造桥

   宋初泉州逃赋役而入佛门的百姓之众,成为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甚至引起宋太宗赵光义的注意:“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故宋朝严格管理佛教,实行度牒制度,限制寺院财产。因此,宋代泉州佛教,失去唐、五代时期发展的势头。但是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繁盛,佛教寺院积聚巨大财富,僧人和善信兴起了前无古人的大规模修寺、建塔、造桥的热潮。同时也新建了崇福寺、南天寺等近百座佛寺。

崇福寺(图源:《天下之货仓》)

   有宋一代,泉州建造大小佛塔百多座,闻名于世的有开元寺的东西塔、石狮宝盖山的万寿塔等。此外还创建了许多陀罗尼石经幢和石雕佛像,著名的佛像有清源山瑞像岩的释迦立姿瑞像、赐恩岩的观音坐像,晋江东石南天寺的石雕弥陀、观音和势至坐像,南安仑苍妙峰山弥陀造像等,佛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开元寺东西塔(图源:《天下之货仓》)

清源山瑞像岩弥陀立像

(图源:《天下之货仓》)


    而令人惊叹的是,泉州著名的10座大石桥就有洛阳桥、安平桥、石笋桥、凤屿盘光桥、普利大通桥、玉澜桥、苏埭桥等七座是由泉州僧人倡建或主持建造:。此外,宋代泉州僧人还建造、修建几乎遍布各县的许多桥梁。这些建桥资金也几乎是泉州僧人化缘募集而来,可谓居功至伟。泉州僧人建造的这些大小石桥构建起泉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宣扬了大乘佛教的思想文化。

洛阳桥(图源:《天下之货仓》陈英杰/摄) 

安平桥 (图源:《天下之货仓》郑宗娟/摄)

   宋代,伊斯兰教伴随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商人进入泉州,先后在城南一带建造艾苏哈卜寺(1009年,后称清净寺)、南门清净寺等六、七座伊斯兰教寺,足见其时泉州伊斯兰教的兴盛。

清净寺(图源:《天下之货仓》)

元代泉州佛教寺院在全国举足轻重

   元廷强化佛教管理,令泉州僧依宋例,输税以供军用,从中央到地方设置管理部门,严格僧尼剃度制度,新建佛寺不到十座。但大寺则不同,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泉州开元寺120院为一禅刹,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又建一批法堂、禅堂等。延祐六年(1319年),僧契祖住持开元,垂四十年,“食常万指”,可见元代泉州开元寺规模之大。元代雕刻佛像两处,清源山碧霄岩喇嘛教三世佛和弥陀岩弥陀瑞像;建塔一处,即至元二年(1336年),凌恢甫在泉州湾口石湖所建六胜塔,通高31米。六胜塔既是佛教建筑,也是航标灯塔。

碧霄岩喇嘛教三世佛(图源:《天下之货仓》)

六胜塔(图源:《天下之货仓》)

    元代泉州寺院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亦黑迷失率两万元军泉州后渚港出发,跨洋远征爪哇,大败而返,受到杖责和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散尽家财施舍全国100所著名佛寺以祈福,并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碑记。据碑记,泉州接受亦黑迷失施舍的寺院有大开元万寿禅寺、承天寺、崇福寺等17所,年19次。

   元代泉州佛教出现两大趋势,一是世俗化,二是佛、道进一步合流。至治二年(1322年),欧洲天主教传教士鄂都立克抵泉,看到城内“有很多善男信女的寺院,他们都是偶像崇拜者。在那里访问的一所寺院有3000和尚和1.2万尊偶像……我在供奉偶像的时刻到那儿去,好亲眼看看。其方式是这样的:所有供食的盘碟都冒热气,以致蒸气上升到偶像的脸上,而他们认为这是偶像的食品。但所有别的东西,他们会留给自己,并且狼吞虎咽掉。在这样做后,他们认为已很好地供养了他们的神”。③鄂都立克所言疑似开元寺。

开元寺大殿的五方佛 
(图源:《天下之货仓》成冬冬/摄)

    释大圭、伯福等元代名僧佛学高深兼精堪舆之学。僧印空“辟谷十余年”,是一位佛、道兼修的僧人。后至元四年(1338年),泉州万安禅寺释用平、智泰为清源山裴道人尸解处的纯阳洞作碑记称:“仙依佛而益显”,“佛或因仙而居,仙或因佛而显,相与成物外之风致也”“悟清净无为之理,了仙佛异派同源。”④这就是元代泉州佛、道合流的理论依据,深刻反映其时佛、道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在元廷的加持下,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再度进入泉州,先后建有天主教堂三座,成为与北京天主教并驾齐驱的中国两大天主教传教中心。其时泉州景教复苏,至少拥有一座以上的景教寺。从现存的印度教遗物看,元代泉州至少建有两座以上的印度教寺,一座是毗湿奴神庙,另一座是湿婆神庙。摩尼教亦有复兴,并纳入官方管理,俨然成为中国南方摩尼教传教中心,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为世界仅存。

19世纪初闻名西方的“刺桐十字架”
 (图源:《天下之货仓》

 刺桐天主教第三任主教安德鲁·佩鲁贾墓碑

(图源:《天下之货仓》 

印度教遗物 毗湿孥神像
(图源:《天下之货仓》

开元寺的印度教湿婆神庙遗物
(图源:《天下之货仓》

晋江草庵(图源:《天下之货仓》

草庵寺摩尼光佛造像
(图源:《天下之货仓》成冬冬/摄)

明代泉州佛教式微

   经元末战乱破坏,明初泉州佛教呈现着衰败的局面。尽管泉州府、县设置专管佛教事务的僧纲司,僧会司,专门管理佛教事务,有些寺院虽有修建恢复,但未能彻底扭转泉州佛教式微的趋势,明代泉州新建寺院仅十多座。明初开元寺寺宇破败,致住持难当,只好阄选而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经阄选并由朱元璋钦定时掌京师天界寺的曹洞宗名僧正映任泉州开元寺住持。由皇帝亲自选派州府一级的寺庙住持,在中国佛教史极为罕见,说明泉州开元寺在全国的影响。

   导致明代泉州佛教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兵灾和官府“毁淫祠”。明朝中后期,倭患日炽,泉州首当其冲。明军云屯泉州,驻军佛寺。后因随军火药匠、兵器匠急需工场,开元寺、承天寺等遂为“硝冶二匠”的工场,“百灶云屯,烬土山积”。在防倭的大局下,寺僧和地方官员对此无可奈何。

   官府毁“淫祠”之举,在嘉靖(1522—1566年)间最烈。所谓“淫祠”,指不在祀典的祠庙,因迷信愚民、侈靡浪费。嘉靖五年(1526年),永春知县柴镳督毁淫祠,收庙产为官田、学田,全县寺庙仅存16座。嘉靖六年(1527年)晋江县令钱楩毁庙更多,还赶走草庵明教徒以建立书院。嘉靖九年(1530年),德化县令许仁令各里团寺庙改为社学,拆基、垦田作学租。至万历卅二年(1604年),德化县仅剩佛寺10所。毁“淫祠”之风,一直延续到天启(1621~1627年)年间。如隆庆四年至万历二年(1570~1574年),惠安知县叶春及毁废各种寺庙510座。

   明代中后期,泉州寺院经济一落千丈。官府不仅听任豪强势族侵夺寺产,甚至“奉例变卖”寺产以充“兵饷”。嘉靖年间寇乱兵兴,财政匮乏,官府加紧对寺院搜括,“寺在僧存者,内将四分给僧焚修,六分抽饷”。万历年间规定八(政府)二(寺院)分。嘉靖初,晋江县有寺98顷又8.3亩,由于被官府奉例变卖、后又被豪强吞占,以至寺田荡然无存。又如开元寺原有寺田273顷又91亩,但寺田被变卖,或官府征用,或豪强占用,至明末,开元寺田仅剩26顷又86亩,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不少寺院僧亡寺废,泉州佛教急剧衰微。

清代泉州佛教复苏又衰落

    清代,顺治皇帝发愿崇信佛教,对清初佛教的恢复起一定的作用。雍正皇帝提出“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的统治原则,泉州佛教得到一定的复苏。时泉州府沿袭明制设僧纲司,各县僧会司,管理佛教事务。泉州及首邑晋江等各地,续修、新建佛寺近百所,仅开元寺就重修两次。但明代寺庙僧人被寺田所累的情况,延及清初而愈烈,一田两赋依旧无改,寺院失去寺田,反要交赋,寺废僧亡并无改观。

日本黄檗宗万福寺(图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泉州僧人东渡日本弘法事件。顺治十一年(1654年)春,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和尚应邀率30位僧俗随郑成功船队东渡日本长崎,成为日本黄檗宗开山鼻祖。先后追随隐元和尚到日本的泉州僧人,有大眉性善、木庵性瑫等数十人,对日本黄檗宗的形成作出至关重要贡献。史学界将黄檗禅宗东渡弘法的17世纪日本称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泉州市区寺庙录·序言》,泉州市民间信仰研究会编,1996年10月。

② 宋·黄瑀:《惠明寺记》

③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6月。

④元·释用平、智泰:《重建清源山纯阳洞记》

⑤明·万历《泉州府志》

【编后语】古代泉州人敬畏神明的宗教信仰不仅有佛教,也有道教。从历史上来看,泉州道教的传播对社会生活似乎影响更大。下期乡音君将继续探讨深入人心的古代泉州道教,敬请诸位看官继续关注,并顺手点击右下方“在看”,以示鼓励。乡音君这厢有礼了。

深度解读宋元刺桐  更新泉州历史知识

《天下之货仓》 三重特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