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发现

 瞎爷爷 2021-12-27

01

很多年前,我主持开会,讨论工作,我有一个发现,就是但凡一个项目,按照计划进度,本来应该是这样,但偏偏是那样。

通常我先陈述一下我所知道的、了解的项目的现状,然后问执行计划的主责人,怎么会是这样?

他通常的回答第一句是:

“不是这样。”

我通常会问下一句是:

“不是这样,那应该是那样?”

然后他就会开始结结巴巴地辩解。一旦他进入了辩解,就开始了守势。

辩解的人,总是笨拙的。然后,你就会像上帝视角那样,拿着个小棍,撩拨蚂蚁。

这是我当年开会的诀窍。前提是你掌握了全面的情况,并且做了详尽的分析,并且能掌控未来的走势。

无往而不胜。

当年,八戒们,就是这样的蚂蚁。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给别人分享过。

我之所以想起这件事,是因为看到下面这段话:

《黑客帝国》第四部,让我想起了《金枝玉孽》第二部。文艺创作一旦开始诠释而不是叙事,就会崩塌。不管是被公司老板逼迫,还是自身灵魂的枯萎,都是一个结局。

还想起史铁生来,有段时间我把他所有的书都买了看,从《我与地坛》的哀伤,到《遥远的清平湾》的有情,再到《病隙碎笔》的干涸,特别令我沮丧。看他走向反反复复掰扯人生与疾病的道理,特别难过。干涸比虚无更悲哀。写作不能抵御虚无,只能短暂慰藉,然后一起消散。

作家不过是作品的药渣,这好比精神意义上的去母留子。

这是微博上@沈嘉柯 的一段推文。令我有共鸣的就是这一句:

文艺创作一旦开始诠释而不是叙事,就会崩塌。不管是被公司老板逼迫,还是自身灵魂的枯萎,都是一个结局。

叙事总是比诠释掌握主动。诠释者总是笨拙的。在任何时候都是。

所以,二月河的《乾隆皇帝》里,乾隆刚登基,在追溯先祖鸿烈的时候,说过一句话:

虽是守成,实同初创。

虽然是拍马屁,但小心思是很明显的。

开创者和打补丁的,怎么能在一个档次上呢。

02

姜文说,“从古希腊开始戏剧故事就那么几个,因为人际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大的社会,而这些人际关系注定只有那样的一些事情。真正好的创作,就是把这个东西讲得比别人好。莎士比亚的好多东西别人都写过,但他就比别人讲得更好一点。美国有一个写诗的人说过,笨的是抄,中间的是偷,最聪明的就是把原来的故事又写一遍,就加那么一点,让你觉得怎么这么不一样呢。这就是了不起的作家。”

有很多道理,亘古常新。

03

《孟子》里这样说过: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在这里,鎡基是农具,相当于今天的锄头之类。

不论创业,还是炒股,还是求学选专业,还是打工,古人哲学一语中的。

你再有智慧,不如趁势而来。你的农具再好,不到春天,你种的庄稼还是不发芽。

04

八戒儿子马蛋蛋:

王铃铛这次数学都没及格。

八戒媳妇:

你怎么不跟第一名比?

马蛋蛋:


就等你这句话,我就是第一名。

八戒给王英俊打电话:

王哥,听说嫩家的王铃铛,这次数学考了第一?

去年今日:中年妇女为什么喜欢烫头

前年今日:终不似,少年游

每当我环顾和我同时代的人,看到他们扎营结寨,有时候不免心生羡慕,觉得他们得据此土,也算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再看他们从此不再前行,又会有更大的恐惧升起,远甚于对身无立锥之地的恐惧。我怀疑人生中并没有什么在小院葡萄藤架下的躺椅上的安然老去,或者说,这样的幸运并非人人都有。有的是不间断的跋涉,不停歇的出发,如果世界是一张黑色不透明的地图,一个人能做的是努力多探亮一小圈面积。虽然和地图的总量相比,那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但是探亮的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它和不断侵蚀自己的衰老相抗衡,努力激发出对生活和人生的兴趣来。临到终了,也许会活出一点点不同的自我。

《论语》里有一句话: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曾经觉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打游戏,早就已经抵达这样的境界。我现在觉得,自己能够做到后半句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什么忘食忘忧。实际上,我认为不知老之将至已经算得上是一种幸福人生。起码一个人有值得继续前行的理由,并且知道自己的惊人无知,像个孩童那样还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人生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