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总结]“右侧扁桃体增大”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CT及MRI特点(建议收藏)

 忘仔忘仔 2021-12-27

右侧扁桃体增大

【病例资料】男,53岁。颈部疼痛及咽痛、咽部不适4月余。体检:右侧舌腭弓及右颈部肿块,质硬,颈部肿块位于右侧胸锁乳突肌深面、界限不清。MRI:轴位及冠状位T2WIlAB及矢状位T1WI1C显示口咽水平T1WI等信号及T2WI稍高信号肿块(细箭),信号欠均,边缘清楚,最大径3.2cm,同侧翼内肌受压、右侧咽旁间隙变窄。右侧颈后间隙与颈动脉间隙T2WI稍高信号结节,边缘模糊(粗箭),这些结节与右侧二腹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不清。口咽腔变窄。初步诊断:右侧扁桃体恶性肿瘤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或淋巴瘤侵犯)。

图片

1A 

图片

1B 

图片

1C

【诊断思路与鉴别诊断】扁桃体病变较少行MRI检查,因此常不被影像学医师注意。本例MRI特点为右侧扁桃体复合体处较大肿块,不均匀,伴颈部同侧淋巴结肿大及融合,患者年龄50岁,应首先考虑恶性肿瘤伴颈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包括扁桃体其他肿瘤及邻近区域肿瘤,后者MRI特点是仍能显示正常扁桃体。

1.扁桃体淋巴瘤  口咽部淋巴瘤中50%位于腭扁桃体、20%为双侧性,原发性者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学上常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影像学可见扁桃体肿块及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2

2.扁桃体转移瘤 有原发瘤病史,呈T1WI稍低及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3.舌癌侵犯扁桃体 MRI显示肿瘤主体位于舌(图3

4.咽旁间隙肿瘤 MRI显示肿瘤主体位于咽旁间隙,腭扁桃体受压。

5.小唾液腺肿瘤 如黏液表皮样癌,MRI上肿块可邻近扁桃体,但T2WI仍能显示推移的扁桃体4

6.扁桃体炎及脓肿  临床上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扁桃体肿大及充血。

图片

2  

图片

3 

图片

4

2扁桃体非霍奇金淋巴瘤  CT增强扫描,右侧扁桃体中度强化肿块(黑、白细箭),两侧颈动脉间隙、右侧颈后间隙多发增大淋巴结(粗箭)

3舌癌侵犯扁桃体,轴位T2WI舌中后部巨大高信号肿块、延伸至左侧扁桃体区(箭)

4小唾液腺来源黏液表皮样癌  轴位T2WI舌根右后方边缘清楚的高信号肿块(细箭),右侧扁桃体受压粗箭)

【最后诊断与本病定义】本例为扁桃体低分化鱗癌。扁桃体癌(tonsillar cancer是起自于覆盖腭舌弓与腭咽弓黏膜及腭扁桃体(即扁桃体复合体)上皮的恶性肿瘤,为口腔-口咽部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临床概要扁桃体癌以腭舌弓最常见,腭扁桃体次之,很少起源于腭咽弓,罕见病例报道起源于切除扁桃体的残基。90%以上为鱗癌。就诊时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80%。临床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晚期可出现耳痛、张口困难及颈部肿块。

MRICT诊断与点评】

1.MRI特点  腭扁桃体复合体肿块,T1WI上与肌肉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较大肿块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中度至明显强化。口咽局部侧壁隆起、口咽腔狭窄及变形。肿瘤侵犯腭舌肌与腭咽肌,向前下侵犯舌底,向后沿咽侧壁延伸,向前侵犯口腔,外侧侵犯咽旁间隙与下颌骨,向前外侧侵犯,可达磨牙后三角,继而侵犯颞下窝之咀嚼肌及神经血管束、下颌骨。咽旁间隙、颈动脉间隙及颈后间隙淋巴结转移,呈单发或多发结节,可融合为大块,MRI信号类似于原发肿瘤,增强扫描肿中度至明显强化,轮廓较平扫清楚,内部坏死时信号不均匀。常规轴位T1WIT2WI,冠状位及矢状位显示肿块的延伸范围。增强T1WI加脂肪抑制有助于观察病变对周围脂肪间隙的侵犯。

2.CT特点  见检查图5

图片

5A 

图片

5B 

图片

5C

5扁桃体癌  与图1为同一病例。A.平扫肿瘤(黑箭)和增大淋巴结(白箭)与肌肉等密度,界限不清;B.增强扫描肿瘤中度强化(黑箭),右侧咽后间隙及颈动脉间隙淋巴结密度及强化与肿瘤一致(白箭)。下骨未见破坏C.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密集、胞核较大及分裂相易见、核浆比增大

扁桃体癌常经活检确诊,MRI检查的作用是观察病变对邻近肌肉、骨骼及神经的侵犯。由于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因此无需对比剂即可显示肿块与血管、肌肉的关系,T2WI尤其易于显示淋巴结转移,明显优于CT检查,因此应作为本病首选影像学检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