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委书记的批示(下)

 名人百科网 2021-12-27

会宁:旱作农业走进新时代

(原文2011年10月20日《甘肃日报》)

本报记者 郭芳全

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全省70%的人口在农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如何解决农业的稳定发展问题,始终是甘肃人民必须面对的现实。建国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每次探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历次探索成果基础上的重要结晶。

在多年的艰辛探索中,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在甘肃打响。

从2006年开始,会宁县从试验到示范,再到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让这个传统的旱作农业县在农业发展上走出了困境,看到了希望。全膜种植为干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子,为农村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农民稳定增收找到了有力抓手,为农业产业化开辟了新的途径。这场革命所爆发出的动力在会宁县不断嬗变,促成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让广大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

进入秋季,百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在会宁形成了百万亩青纱帐,在塬上塬下、沟沟岔岔,连成了片、形成了带,茁壮生长,生机盎然,呈现出“层层梯田玉米青、漫山遍野青纱帐”的丰收气象。

旱作农业的革命

农业大县,是会宁县的基本县情。但长期以来,受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限制,广袤的田野没有起到富民强县的支撑作用,广大群众面对光秃秃的山岭和瘠薄的黄土地只能望而兴叹!这种状况一直到了近年来才有了显著的改变!

会宁是一个降雨稀少、旱灾频发的县份,有“十年九旱”之说。会宁县自去年9月以来,出现秋、冬、春、夏四季连旱,是1972年以来历史最干旱年份。尤其是今年1月至6月,会宁降雨量仅为76毫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227万亩,除灌区外,夏粮基本绝收,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800多万元。面对罕见的灾情,会宁县在去年成功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万亩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110万亩,基本实现旱山塬区粮食作物全膜化。5月份,记者前往该县采访,刚一进入会宁县境,一垄垄地膜,如一条条银色缎带撒落田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膜面上的玉米舒叶拔节,绿意盎然,深深感触到这项技术力量的魅力。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0年,在遭受前期霜冻、中期低温阴雨和后期干旱少雨的特殊年景下,全膜玉米经受住了多重考验,喜获丰收,农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衷心感谢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也对今后的农业生产充满信心。该县丁家沟乡郝川村张大爷说:“谁说这地方不养人,全膜玉米抗旱增产没得说。去年我家种了20亩全膜玉米、养了6头牛,光是卖玉米和牛犊就收入1.6万多元钱,生活越来越好了。”

7月上旬,全膜玉米生机勃勃、长势喜人,出人意料地经受住了严峻旱灾的考验,这在会宁农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记者在该县丁家沟乡看到:一株株全膜玉米挺拔而立,出落得身强体壮,青绿的秸秆齐刷刷两米多高,玉米棒子结得硕大饱满,丰收在望。

采访中,会宁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张榕说道:“如果没有全膜玉米,遇到这样的灾情,就会赤地千里。在全省推广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确实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技稳粮增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救命工程,成功地解决了旱作农业区农民群众的吃粮增收问题。”

据会宁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介绍,推广实践证明,全膜玉米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30%以上,且大旱之年产量也相对稳定。正如省委书记陆浩所说:“事实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由甘肃独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被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称为“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彻底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

7月20日下午,记者在会宁县丁家沟乡全膜双垄沟播试验田看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技术或不铺膜种植的作物,长势对比明显,一目了然。

“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我们不再靠天吃饭了。”丁家沟乡郝川村张庄社村民路新强告诉记者,尽管遭遇春旱、夏旱,但玉米棒子又粗又长,稳产还是满怀信心的。

采访中,随同采访的会宁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王学勇告诉记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地膜集雨、垄沟种植为一体,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将无效降水变为有效利用,把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0%,改善了原来不能种植玉米的部分山旱地的水分和地温条件,把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到年降雨量250毫米区域。

实践证明,采用这项技术种植玉米增产35%以上,平均亩产接近500公斤,最高可达900公斤;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给旱作农业上了保险,改写了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

采访中,众多村民的话无不印证了这一点:“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于挖了集雨窖,天上只要下一点小雨,就能把雨水聚集在地里,保住土壤墒情,种庄稼不用发愁了。”

在甘肃的历史上,大旱之年,往往意味着粮食绝收,饥荒之年随之而来。如“民国十八年”“一九五八年”两次大的饥荒,饿殍遍野,老百姓纷纷逃离他乡。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甘肃农业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干旱少雨、旱灾频频仍然制约着这里的粮食生产。会宁,传统的“旱作农业”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问世。

会宁县丁沟乡乡长周国强说道,自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全乡推广以来,显著的抗旱增收效果深受农民欢迎,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进旱作农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实施好科技抗旱增收工程,会宁县坚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群众主动、政策驱动、科技促动、示范带动“六轮驱动”,推行领导责任制、督促检查制、帮乡责任制、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日报告制“五项制度”,抽调干部381名,每年县委、县政府都组成1个督查组、14个督查小组、27个帮乡工作队和1个技术指导组,包任务面积、包技术培训、包农资供应、包田间管理、包种植效果,把110万亩任务落实到了乡村、农户和地块。并围绕主推技术、主栽品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积极开展以技术培训指导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使先进技术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科技嬗变加速

科技不断嬗变出的加速度,成为会宁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的不竭动力。

“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挽救了会宁的种植业。”会宁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任稳江如此评价全膜技术。他说道,最保守的估计,全膜玉米亩增产也有100公斤,按市场价玉米每公斤2.2元算,每亩增收220元。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保温保墒作用,相当于每年提高地温400度,延长无霜期10到15天,把农作物种植区海拔提高了200米,现在2200米的海拔都能种玉米。”会宁县高级农艺师李耀辉告诉记者,土壤含水量8%是种子发芽的最低极限,而经过他们监测,秋季铺膜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16%到22%。

在会宁采访期间,记者正巧碰上在田间与县农技人员一起研究抗旱技术的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他说道,“运用这种技术种植玉米的主要是旱地,这些地过去主要种植小麦、糜子等作物,好年成也不过200公斤的产量。全膜技术令这些低产旱地变成了新'粮仓’,如今这一技术在甘肃周边省份也得到认可和推广,并运用到马铃薯等作物种植中。”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出现、运用,与甘肃黄河以东地区干旱的频发密切相关。甘肃年平均降水量为307毫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降水不足,又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干旱频发。杨祁峰说:“在甘肃,干旱其实已不是一种偶发性灾难,而是一种自然条件。”

现阶段,甘肃旱地面积约3600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这些旱地主要集中在甘肃黄河以东地区。杨祁峰说:“这些区域天上水不足,地下水太深太苦,河水太远,远距离高扬程输送,山区农民用不起,这迫使我们走上旱作技术创新之路。”

全膜技术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了诸多科学原理。全膜和半膜、不铺膜相比,能更好地抑制水分蒸发;在秋季雨水多的季节覆膜,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秋季集中降水的特点,更好地留住水分;起垄,打孔,可以通过膜面将微小降水汇集渗入孔内,供作物吸收。这一技术能将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到70%-80%。正是因为具有一系列的优势,这一技术出现后,很快得到了甘肃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曾专门就这一单项技术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称之为“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并肯定地认为: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将会彻底改写甘肃旱作农业的历史。省长刘伟平在最近的三年里,曾6次组织全膜技术推广现场会,并多次主持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的实际困难。

“与种植小麦相比,铺地膜种玉米,费工、投入大,不过产出也要好得多。”会宁县中川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沣告诉记者,“山旱地以前种植小麦,亩产只有100多斤,种扁豆等杂粮收成更少,庄稼常常等不到收获就旱死了,而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亩地少则可收获五六百斤,多则收获上千斤。”

粮食问题也是始终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据资料显示,我省粮食总产连续5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但这只是低水平的供求平衡,保障粮食供给的压力仍然很大。特别是中东部干旱山区,连续多年受灾,这一区域粮食生产越来越突出地影响到全省粮食安全的大局。

为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省计划到2012年新增粮食50亿斤。50亿斤,不是小数字,尤其在我省这样一个干旱地区,靠什么来实现?为破解全省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难题,省委、省政府把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干旱半干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核心技术。

会宁县土高山乡程塬村村主任程国全说,过去在我们程塬村,主要以种小麦为主,广种薄收,亩产只有一两百斤,遇上大旱,连籽种都收不回来。自从村上试验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全膜玉米亩产达到480公斤,全村人面对今年的大旱,心里不慌。

会宁县大沟乡党委书记王秉奎说:“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是'旱不垮、打不倒’的'当家产业’,推广这一新技术对会宁干旱山区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实现了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

“2008年,甘肃中东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我在地处中部干旱区的会宁县调研时发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与没有采用这项技术的庄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了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省委书记陆浩也曾撰文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如是感慨。

几年来,为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落到实处,会宁县在人力和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最大倾斜,在利用好省上旱作农业项目资金的同时,积极筹措和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最大可能地落实优惠扶持政策,扩大旱作农业项目覆盖面。在省上亩均补贴地膜款20元的标准上县上再增加1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购买地膜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有效推动了覆膜面积的落实。

采访中,杨祁峰说道,在会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趋利避害,发展适应性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根本出路。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2009年到2011年,会宁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加大应用力度,着力打造全省产粮大县,努力将旱作区中产田建成高产田,将高产田建成高效田,实现旱地玉米种植全膜化,支撑草畜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应对特大持续旱灾、发展现代旱作农业和农业大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色之路。

“循环”带动大发展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动玉米种植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在加快产业布局中,不仅带动了草畜产业,而且催生了新型产业悄然兴起。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我们搞养殖提供了饲草料。”会宁县土高山乡程塬养殖户党佰刚说,“我家养着15只小尾寒羊,每年饲料缺口在1500公斤,以前需要花钱到外地购买。如今种植全膜玉米,亩产700公斤,每亩地还能增产1000多公斤玉米秸秆。全膜玉米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我们搞养殖提供了饲草料。将玉米秸秆青贮,解决了当年11月至来年4月枯草期的饲草问题。”

大沟乡新坪村全膜种植大户曹果连续3年种植全膜玉米30亩以上,养羊150只、母猪60头,建成沼气池1座,发展“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养殖转化,使种植玉米的效益翻了一番。同时,沼渣、沼液还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沼气灯、沼气炉节约了电费、燃料开支,每年仅此一项就节省1万多元。

随同一起采访的会宁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王学勇说道,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动了我县旱作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由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旱作农业区,如今迈向恢复、优化生态环境的路子。

中秋时节,记者再次来到会宁采访,处处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全县种植的110万亩全膜玉米,露出丰收曙光,农村稳定、人心稳定,科技的阳光播洒在农民脸上,他们对秋粮丰收充满信心。

“要不是眼见为实,说啥也不信,咱这旱地里玉米能打1000多斤!”土高山乡程塬村支书刘兴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农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再利用玉米和秸秆发展养殖,牛粪又作为肥料还田,就此一项便可带动农户年收入两三万元。

我家有地36亩,仅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就21亩,每年产量2万多斤,每斤按1元计算,就可收入2万元左右,加上农闲时节打零工,每年收入过4万,不但让家里脱了贫,而且娃娃们的念书也没有耽搁,心里就觉踏实不少。在土高山乡程塬村采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大户秦爱孝一见记者抢先发了言。

“以前全村人靠种洋芋致富,存在缺陷是人有粮,但牲口缺少草料,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但解决了这些矛盾,而且增收明显。以前农民群众难教育,难管理,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老百姓对待干部的态度越来越亲热,工作越来越好做。”采访中,会宁县土高山乡程塬村村主任程国全如是说。

记者在会宁县大沟乡草畜产业科技园看到,很多农民正在利用政府投放的揉丝、打捆、裹包、青贮一体机,把全膜玉米加工成青贮饲料,一派繁忙景象。裹包青贮技术的应用,为农民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打下了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种植全膜玉米的积极性。

面对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长期存在的严酷而持久的灾情,甘肃省转变抗旱观念,顺应旱情找对策,变传统被动抗旱、应急抗旱为主动科学避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强化良种与良法配套,从修梯田、打水窖、铺半膜、推广抗旱作物品种等办法,到最终探索出全膜双垄沟播新技术,终于为旱作农业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产业链延伸找到了有效途径。

几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把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作为科技抗旱增收的“一号工程”,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干部群众扎实苦干,全县上下齐动员,秋冬两季抢时间,顶凌覆膜冒严寒,每年完成一百万。这里面有着辛酸,有着不易,有着负重,但更多的是喜悦。2010年经验收测定,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87.3公斤。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3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在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每一项关键性农业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农业的效益主要取决于农业市场的竞争,市场竞争主要取决于科技含量的竞争。

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大面积推广和创新发展,让1年365天没几天休息的会宁县农技中心的科研人员们忙个不停,说起全膜种植、循环经济、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很有成就感的任稳江对记者感慨地说:“以前感觉是梦想,现在都在实现中。”

记者在会宁乡镇采访时感受到,全膜技术不仅真正实现了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稳定丰产,而且唤回了农民种地的热情,激发着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不断创新,从最干旱的土地里尝试寻找最大的效益。

“以前我们不愿相信干部的话。通过种植全膜玉米,我们感到,只要听干部的话,走依靠科技的发展路子,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采访中,会宁县丁沟乡郝川村村民路新龙谈起自己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推广前后的思想变化,掏出自己的实心话。

创新思路再飞跃

通过采访,记者感受到,随着会宁农业的发展,农民的观念已经变得越来越超前、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在这块田野上正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生机。

县农技中心主任王彩斌认为,要使农民转变观念,接受新的农业技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让农民见到现实利益。在工作中,我们将思想引导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步开展,每年组织村干部现场观摩,对比分析效益,用事实教育群众,用典型引导农户,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这对我们是一个启迪。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伟大的会师精神为动力,努力把会宁打造成全省'产粮大县’'草畜强县’和'梯田化县’,强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草畜是第一产业’,'全膜玉米增粮增草增料,草畜产业富民兴工强县’。”采访中,县政府副县长张榕如是说。会宁县委、县政府在农业生产中把全膜种植放在第一位,在农民增收上把草畜产业放在第一位,乘势而上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提高了会宁农业的承载能力。

采访中,会宁县农牧局局长冉彪说道,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作为农业大县的会宁,积极探索应对特大持续旱灾发展现代旱作农业的新模式,实现旱地玉米全膜化,带动草畜产业快速发展,走“少种地、精种地、种好地、高产出”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全面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效益,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生产积极性由过去的消极观望转变为今日的空前高涨。

省委书记陆浩《关于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思考》一文让人振聋发聩:“旱作农业技术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采用这一技术的积极性。”省长刘伟平在采访中对开展旱作农业感触颇深:“积极创新农业耕作技术,是抗旱措施中不容忽视的一条重要途径。”2011年,全省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1071万亩,仅此一项全省增产粮食10亿多公斤。

“甘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之好、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之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接受之快、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几年的实践证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改写着甘肃旱作农业区农业和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历史。正在改变着甘肃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被动抗旱的局面,正在引发着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革命性变革,正在开创着甘肃循环农业经济的新局面。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甘肃旱作农业的发展就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采访中,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如是说道。

经过数次采访,让记者深深感到旱作农业所呈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它所发生的每一次进步,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会宁只是全省发展旱作农业的一个缩影而已,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推行,必将进一步加快全省旱作农业区的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国庆期间,记者又一次到会宁采访,了解到省农牧厅完成了对会宁旱作区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评估测定。经初步测定,2011年会宁县11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将近450公斤,其中旱作区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04公斤,比目标单产提高了4公斤,比平均亩产高出260多公斤。11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为会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国庆节期间,会宁的秋覆膜工作已在全县上下轰轰烈烈展开。明年全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确保110万亩,力争120万亩,其中秋覆膜达到105万亩。在这项科技抗旱技术支撑下,会宁的旱作农业大有作为,红色热土充满希望。

会宁,旱作农业走进新时代!

(此文采写中,王亚荣、邢裴两同志给予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