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树发现规模庞大的东周时期墓葬 专家:为越王勾践后代

 布衣夫子 2021-12-27

2021年12月27日 07:35:47

近几年来,江西樟树国字山墓葬成了考古工作的热点。

12月25日,记者从樟树国字山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上获悉,国字山墓葬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或为越国王室贵族。而且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意义非凡,不仅对于研究越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更是近年来江西地区东周时期考古的重大突破,一定程度填补了江西地区东周考古的空白。

两件铜盉

玉环首金釦铜削刀

玉环首金釦铜削刀

玉龙凤

青铜跪坐人镦

出土的铜鼎

不寿戈(戟)正面

国字山内出土漆鼓

国字山内出土漆鼓

现场探访:椁盖板覆盖物与印山大墓类似

国字山墓葬位于樟树市大桥街道彭泽村洪光塘西南,筑卫城城址西侧约300米处的小山顶部。筑卫城是清江盆地东周时期的中心性城址,周边发现大量同时期的城址、遗址、墓葬等,构成了以筑卫城为核心的聚落群。

12月25日下午,记者来到国字山墓葬遗址看到,墓葬为东西向中字形竖穴土坑墓,东西两侧有斜坡状墓道。

“国字山墓葬外围有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3米的近长方形围沟环绕。”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意乐介绍,主墓道向东,墓室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14.4米,面积约230平方米。墓壁竖直,深约6米。南壁正中,二层台偏上的位置有一壁龛,内放置有陶鬲、鼎、豆、罐等。

记者了解到,椁室东西长约13.5米,南北宽约11.4米,高约2米。椁室由下方的垫木、底板,周边的侧板、内部的立柱和上方的盖板组成。经鉴定,椁室各部位均使用楠木。

“椁盖板上覆盖有多层用杉木削制的金黄色木皮。这一现象与印山大墓人字形椁室外覆盖树皮的做法类似。”王意乐表示,椁室内被隔断和立柱等分隔为25个分室。除中间一行因放置主棺,隔断略有错位外,分室排列整齐有序。椁室内放置了7具棺木,其中主棺位于椁室中部,为船形独木棺,长3.66、宽1.22米,其余6具为陪葬棺。

发掘成果:出土2600余件套器物 两件有铭铜戈

国字山墓群是因盗墓被发现的,虽经早期盗扰,破坏严重,但在各分室内仍出土有2600余件套器物。S24室内残存有一批青铜礼器,S16室内出土有3件漆鼓。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江西樟树国字山墓葬考古发掘2019年度、2020年度发掘领队徐良高告诉记者,墓内出土器物的种类以漆木器为大宗,此外还有金属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

从器类看,囊括了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日常用具等多种品类。礼器有铜鼎、盉、盘、匜等。乐器包括钟、鼓、琴、瑟、筝,以及编钟架、底座等。“其中筝保存较完好,总长度达到2.3米,是先秦时期发现的最长的一件筝。”

兵器有戈、戟、剑、镞、漆木盾等,其中漆盾有30余面。车马器有车軎、伞盖、衡末饰和铜泡等。日常用品包括镇、削刀、凿、帐钩等。陶瓷器包括多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等。S21室内有一件青铜鸠杖的跽坐人形镦,此类器物以往只见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区。

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是国内研究鸟虫书和越国历史的专家,他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与了此次论证会。在他看来,虽然出土了不少文物,但最为重要的是墓内出土的两件有铭铜戈(戟)。“经专家考证,铭文分别是'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台王旨殹之大子不(?)寿自乍元用矛’。”曹锦炎说,目前对于大子不(?)寿中间这个字尚且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帛”字。

“国字山出土的铭文和上海博物馆里一件越王文物的铭文,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推测是用同一个字模在铸造时打出来的。”曹锦炎表示,结合历史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器主分别为越王勾践的玄孙翳(公元前410~前375年)和翳的一个儿子不(?)寿。

专家推断:墓葬时代在战国中期 身份地位很高

根据出土遗物等推断,墓葬时代在战国中期。而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推测是越国王室贵族。

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国字山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区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东周时期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也通过视频的方式参与了这次的论证会,他表示,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是近年来中国东周时期考古的重大发现。“通过这个发现,我们可以看到东周时期江西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获得了显著的发展,这也填补了江西地区东周考古的空白,为构建和完善江西地区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谱系提供了关键性资料。”

而国字山墓葬与筑卫城城址关系密切,这也为筑卫城城址的最终定性及探讨清江盆地两周时期聚落布局和社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锦炎认为,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是越国与越文化考古的新突破,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国字山墓葬还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因素和群舒文化因素,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对于研究作为'吴头楚尾’的江西地区东周时期的吴越楚关系、政治格局演变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发掘规划:历时8年发掘 还将深入研究周边遗址

2013年年底,国字山墓葬被发现后,王意乐就扎根于樟树,潜心考古。

“2014年经过考察,认定是一个大墓,我们就对周边进行大规模勘探,明确了国字山墓葬的性质和周边遗址的分布。”王意乐向记者回忆起发掘的过程,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进驻工地。进驻工地后,考古队并不是想单纯地挖国字山墓,而是试图通过聚落考古或者课题制的理念,研究清楚整个清江盆地关于东周时期乃至更长时间的古文化面貌。

“从2017年下半年,我们就进入文物的发掘阶段,到2019年,我们就开始提取文物,并对文物立即进行紧急保护,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修复计划。”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考古队在发掘之前,制订了详细的规划。

虽然国字山墓葬发掘已经进入尾声,但是国字山墓葬的重大意义,也让王意乐等人对周边的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又制定了更加长远的考古计划,对周边的遗址进行更详细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

文/图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许佳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