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庸人各有各的庸法,伟人成就自己的途径却都很相似

 读原著 2021-12-27

      张艺谋在访谈中谈到演员的一个概念,倒是引起了我很多思绪。他说演员入戏其实就是将理性转化为感性的过程,而一份感性的出现,则需要几十倍理性量的累积才可换得。他举到一个例子,是演《山楂树之恋》的周冬雨,周冬雨在镜头中出现三分钟,他才能从这其中剪出大概三秒的正片,他说那三秒,正是他捕捉到戏中演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一眨眼即逝的具有“神的灵动”之画面。

     演员一般的能做到形似,厉害的能达到神似,从形似到神似,正是一个演员从浅入深的见证。前期大量为角色下功夫历练,真正到最后,其实用到的也就是那么微乎其微的几个刹那瞬间,正所谓“幕前一分钟,幕后十年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由此,我又想到了经常跟学生讲到的“棉花故事”。

      一朵棉花的长成需要至少半吨水的灌养,这是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前期浇水的过程,浇水的量,是一朵棉花能问世的必要条件。花农要想有这一朵棉花,那他前期对棉花浇灌的付出则是一点一滴都少不得的。

     历史上的伟人,一般人只看到他们成名后的芳名四扬,却很少能关注到他前期独处时的大量自我滋养,自我夯实工作;一般人只看到他们作品的境高格远,如诗如画,却不知他创作时的那一抹灵感是经由阅读过了多少书籍才转换过来的。

 
      理性到感性的转化,是功到成的转化,也就是耕耘到收获的转化。以一颗什么样的耕耘之心,以一个怎样的量去耕耘,这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耕耘的结果。这里面会有两种赤裸的事实,一是,不耕耘一定没有收获;二是耕耘了也不一定立即有收获,但是深观远看,收获总摆在那里,一分不少的都会反哺给你,以各种你看得见或是看不见的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