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林漫步

 读原著 2021-12-27

    今天难得半日闲,又阳光正好,便乘着兴致去了一趟梅林。梅花的香老远就闻到了,以前深会春天的气息是绿,夏天的征兆是热,秋天的使者是黄叶,而冬天说雪本也是通的,但这毕竟有点脱离实际,一来因为雪在很多地方都是少见的,二来,真正下雪的时候,很多地方其实早就进入了深冬。

   来到成都,我第一次如此明晰的感受到冬季,就是梅花的香带给我的。再没有空闲时间的人们,但凡他们经过梅林闻外到那阵香远益清的梅香,他们潜意识里也就自然默认秋天结束了。

    ......

   走在梅林间一曲幽小道上,我偶然瞥到梅林深处有一个梅文化宣传牌子,其上写的是清人龚自珍的赏梅语录,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上,正则无景;以疏为贵,密则无态。”

    他的这句话,影响了后世不知多少所谓的“赏梅专家”,但我却以为美这种东西应该是无法定义的,更不可能存在什么专家,就像有哲学家说他知道“什么是美的”,但却说不出“美是什么”一样,毕竟,在中国人看来,很多时候,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会照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一个人心性的修养要远比外在事物本身的表象来得重要。

 
    龚自珍的这种赏梅体悟是站在他自身的人生经验,阅历上得出来的,对于一个没有他这种经历的人,是无法看到他看到的梅花的那种美的,然而,这也不能说别人的审美就低,毕竟,真正的美,其本身是不存在高低的。打个比方,让孩子来看,他们就绝对不会用龚自珍的这种眼光,那他们用的是什么眼光?我想,他们会用庄子的那种审美,即“朴素”,“自然”,“真”,只要是“朴素”,“自然”,“真”的东西,那就是美的。

   中国文化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一般大人们都会喜欢“含苞待放”,喜欢“初”,而处于“含苞待放”,“初”的孩子就没有这个概念,他们有的甚至期盼早点长大,——可是当他们真正长大后,他们又觉得还是“含苞待放”,“初”的好。

   大人们看景物时难免夹杂着那种历经沧桑风云,世事磨难后感悟出来的东西,而孩子则不会,他们没那么多经历,梅花美不美,跟“曲直”,“欹正”,“疏密”这些因素毫无关系,梅花美不美,他们评判的标准是最直接的心里感受,而这种心理感受往往只受“朴素”,“自然”,“真”影响,这是源自于人最初那份没有受到污染的天性决定的。

  “朴素”,“自然”,“真”,这也是老子眼里一个人所能修到的最高人生境界,而这种终极的人生境界,孩子打一出生就具备了,后天受到外界干扰逐渐丧失,到长大后又得重新往回修,——这世界是何其的神奇,又是何其的滑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