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那一场梦,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

 读原著 2021-12-27

   校园的时候,朋友们说起理想来时都是志气高昂的,到进了社会,有谁再谈“理想”就会被人耻笑,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暗自接受了“只有有钱才是王道”的社会共识。有几个惯于刻意立异的人,却也会说:“等我实现财务自由了,再去继续当初的理想。”听到这种话,我倒觉得他们还不如前面那一种,——自欺就欺个彻底一点好了,何必这样藕断丝连,在假不认。

    这个天地之中,冥冥之中是自存加减乘除的。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朋友,妻子,孩子,家庭;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你就会进入到一个与你心相匹配的世界。说到最后,我又以为只有一句话可以说明这一点了,——“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曹雪芹家道中落后,住在一个“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简陋环境中,但他说那“并不足妨我襟怀”,一个人的襟怀之所以能不受时空限制,常常打得开,主要是源于无论处境如何复杂,干扰多么强大,他一直都没有忘记出发时的那颗心,无论怎样被这个社会大熔炉煎来熬去,他最内心的信仰还是在坚守着的,只要一遇到一个“心清欲寡”的时机,那襟怀便足以自在舒展,他也便足以在刹那之间归于真正的自己。这时候,内在澄明,本性透亮,灵府无藏,感知天地也就自不必到名山名川中去了,身边处处都有大美,平常忽略掉的眼下幽微之美在此时也全部会因为心境的改变而鲜活四起,蓬勃自现,如曹雪芹在蓬草、茅柴搭的房屋中写《红楼梦》时的心境一样,此时“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

   这世上伟大的艺术创造其实都是源于一两个不起眼的心灵触动,有的人也有过这种触动,但他的触动也就只能是刹那云烟,一过则无,再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生命感发,然而,有这样少数几个因生命偶然的触动而能引发大创造的人,他们靠的也不是碰运气,而是他们在滚滚红尘,熙攘人世中一直都保有一个内在的砥砺自守,自修,自全过程,这个是别人看不见的,可这个却能带给他们很大帮助。“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这是曹雪芹的不甘沉沦。生活中,这少数的他们即使偶被外界蒙蔽,不得已还得跟外人演戏,但无论怎样,外面的一切都是无法彻底动摇他们生命深处那个永不向世俗妥协的根柢的。这个根柢,是生出巨能量的种子,是打开无限光明的钥匙,更是一个人能找回真正自己的唯一星星之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