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读原著 2021-12-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先给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一个老妇人,他的老伴刚过世没有几年,她之前都是一个人过的,后来无法种田地,没了收入,子女们就商定轮流供养她。大哥说,他是老大,又是儿子,轮流一次负责四个月;两个妹妹说她们是女儿,轮流一次负责一个月;小儿子说他是儿子,但年龄最小,轮流一次也负责一个月。一开始,老妇在大儿子家、两个妹妹家除了感到孤独外,其他方面也还过得去。轮到小儿子养,正好在春节前,去了一个星期,小儿子就数落老人:“在别人家吃喝那么少,怎么来到我家吃喝好像多了?我家的柴米油盐就不要钱吗?”后来就把老人一个人锁在一柴屋里,每天只给一点剩饭剩菜。

  大哥嫂子从别人嘴里听说老小家养母亲的成本这么低,便劝大哥也要学着点儿,于是也给老人剩菜剩饭吃,两个女儿见大哥家对老人都这样,也变得苛刻起来,甚至连菜都不给,只给白米饭老人吃。最后,老人感觉痛不欲生,就要求还是一个人住回去,他们巴不得,于是就轮流给一点柴米油盐,直到老人实在一点都动不得了,子女们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把老人送到一家条件很差的养老院去。养老院里,因为孩子们给的钱少,那些服务人员对老人也不好,最后老人在绝望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儿女一开始对他们的母亲还能做到食物上的赡养,没有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后来竟连这个物质赡养都不舍得给,可以说是良心完全被泯灭了。

  敬,这个字在金文中有一个代表说话的“口”,一个代表“武器”的“干”,还有一个“人”组合而成,最早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后引申为谨慎而恭肃,一种发自心底的表现出来的对人或事的尊重。

 《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大概意思是说只给吃的而不给关爱,和养猪是一样的;给予关爱而不给予尊敬,就跟畜养宠物是一样的。

 我们对父母的爱一定要有一个“敬”字在里面,那到底要让父母达到怎样的一个状态才叫“敬”?这就是以后要讲到的“色难”,父母时时能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感才是最不容易的,这也是庄子的至孝观,什么是至孝?庄子说“以夫事其亲者,不择事而安之,孝之至也”,也就是说,侍奉自己的亲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使亲人感到全身心的舒服和安定,这才是孝顺的最高境界,发乎诚心,自然而然。《礼记·祭义云》中有一句话,叫:“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儿女对父母做到发自心底里的敬爱,父母其实也是可以反过来把最真的爱反馈给子女的,这样,一家人彼此都能彻底泰然舒适,安心过好每一天。

     言偃yǎn(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吴地常熟人。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那个时候南方还没有得到中原文明的滋润,很多人对父母只是做到了让父母吃好喝好,从物质上奉养父母的境地,并不能真正从心底里尊敬父母,以此,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道时,孔子根据子游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就做出了这样一番回答。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人能养活人,犬马也能养活人,比如犬能为人守御,马能为人负重,人如果对父母不敬,和犬马的那种养活人也就没有区别了;人赡养父母,也畜养犬马,如果作为晚辈对父母不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最后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