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从北魏到北齐,官员们向尚书这个官职的人送礼拉关系已成惯例。然而,袁聿修 任吏部尚书十年,却没有接受过别人哪怕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每次在尚书省开玩笑,总称袁聿修为“清郎”。

  武成帝大宁初年(562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身份外出巡察,以考核地方官员们的政治得失。经过兖州时,刚好好友邢邵正任兖州刺史。考察时,好友邢劭不好对袁聿修有特别的表示,到袁聿修走了以后,邢劭才悄悄派人送了一匹白绸给他。然而,袁聿修不仅退还了白绸,还写信给邢邵说:“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贵。”意思是说,今日经过您这儿,与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能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

 “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这句话源自汉代刘向的《列女传》,意思是说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你摘了他的瓜;走过李子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你摘了他的李子。这些都是用来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

  古乐府《君子行》中也有说道:“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警示人们要时时慎独,自律,“瓜田李下”的成语正出自这里。

  《礼记·大学》中讲:“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为什么如此强调“慎独”?“慎独”一般指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深层次的慎独则是在讲返回自心,澄明本性,谨慎内省。慎独是修身的最直接体现,一个人只要在慎独这一方面做好了,那他离真正的君子也就不远了,慎独的人最容易做到“不贰过”,甚至连错误都很少犯。

 朱熹讲:“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

   約,这个字,在金文中有一个表示“系、束”的“糸mì”,和一个代表进食,食具的“刀”,即“勺”的变形,组合而成,本义是约束,限制进食行为,引申为“约束,约定,简约”。

  钱穆先生讲:“凡谨言慎行皆是约,处财用为俭约,从事学问事业为守约。”

 《论语稽》一书中说:“'约’者,'放’之反,收束也。言而约则不烦,动而约则不躁,用而约则不费。即有蹉跌,亦不过甚矣。”

  《温故录》里面道:“君子损益盈谦,与时消息,于谦得六爻之吉,于丰廑日中之忧。天道人事,未有不始于约、终于约者。约而为泰则无恒,泰而能约故可久。《曲礼》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皆言约之道也。”

 郑汝谐讲:“约,非止于不泰侈也。凡为学修身、处事应物之理,裁之使近于本,而不至于放荡,虽未合于中,其失亦鲜。”

《四书诠义》里说:“约者,束也。内束其心,外束其身;谨言慎行,审密周详,谦卑自牧,皆所谓'约’。以约则鲜失,敬慎不败也。”

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谨言慎行而犯错误,这样的事,很少。”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