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魏国大臣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召见卫鞅,让他说了很长时间的国家大事,孝公一边听一边打瞌睡,一点也听不进去。

  事后,孝公迁怒景监说:“你的客人是大言欺人的家伙,这种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又用孝公的话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也就是最高尚的帝道,劝说大王,他的心志不能领会。”

   过了几天,景监又请求孝公召见卫鞅。卫鞅再见孝公时,把治国之道说的淋漓尽致,可是还合不上孝公的心意。事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只好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也就是王道,劝说大王,而他还是听不进去。请求他再召见我一次。”卫鞅又一次见到孝公,孝公对他很友好,可是没任用他。

   会见退出后,孝公这一次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景监告诉卫鞅,卫鞅说:“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也就是霸道,去说服大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果真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跟他谈的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

   景监说:“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国君高兴极了。”卫鞅回答说:“我劝大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大王说:'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霸道办法劝说他,他才特别高兴。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商鞅入秦向秦孝公献上强国三道,秦孝公选择了见效最快但最缺德的霸道。

   孔子那个时候,礼崩乐坏,孔子知道帝道已经实行不下去了,就退而求其次的主张王道。王道的核心就是以仁义治天下,与重刑法,不注重德,依靠权势,武力征伐的霸道恰恰相反。

  《书·洪范》中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礼记》中有:“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史记·殷本纪》里面有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道:“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

  汉代的刘向,博通经术,他在所著的《新序》《善谋篇》中写道:“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同卷的另一处,他又写道:“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刘向也是称赞王道,而不赞成霸道的。

   虽然孔子所处的时代,不说帝道,连王道都没有国家愿意施行了,但相对来说,孔子认为鲁国还是保存了很多周礼,鲁国的国政离仁政最近,如果它能再进一步改善的话,就能接近王道,所以孔子说:“鲁一变,至于道。”而齐国,自当年管仲齐桓公奋发图强做过霸主后,经济上比鲁国富有,但在施行仁政方面,总是差一些,所以,孔子以为它要是能再完善一下,就能变得和鲁国一样。

   对于一个国家的好与不好,孔子觉得不是在物质上比,而是比“仁政”的程度,如果为了物质财富而施行霸道,虽然可以让物质充盈,但是通过此种途径得来的物质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施行仁政,同样可以获得物质财富,虽然慢一些,但是稳固,而且百姓人人有德,安居乐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相辅相成,同时进步,这样的安定才有持续性可言。

   孔子说:“齐国一深化,一改变,便可以达到鲁国的样子;鲁国一深化,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