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晋惠公即春秋五霸的晋文公的哥哥。他爸晋献公死后,晋公子夷吾结束逃亡生活,回到晋国继承王位当上了国君,即晋惠公。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夷吾曾经答应过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够有机会回国当上国君,就把五座城镇割让给秦国,当作救命之恩。可是,当上国君之后的夷吾并没有实现诺言。秦穆公也只是把这个当做玩笑话,也没真问晋惠公要。

  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晋惠公也没有伸出援手帮助秦国,秦穆公为此怀恨在心。饥荒结束后,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很快就打到晋国的一个重要城镇,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军,晋惠公亲自领兵反抗。他下令拉战车的马,一定要用郑国的骏马。有位大臣看到,连忙对晋惠公说:“郑国的马看起来虽然很强壮,但是实际上却很虚弱,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不听指挥。到那时,进退不得,大王还是不要做此决定吧!”但是晋惠公一点都不愿意听大臣的劝告,果然,没多久晋惠公的马车就不听指挥,而晋惠公一下就被秦军捉住,当了俘虏,晋国因此而大败。
  
  看似老实的晋惠公骨子里却是一个不守信的人,最后才落得这样一个可悲的下场。

  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狂”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命锐气自如挥发之体现,人在该锋芒毕露的年纪就应锋芒毕露。当然在该收敛的时候也是应该能做到及时收敛的,比如到了三十而立这样的年纪,人就该由“狂”转变为“狷”了,——有所为也应有所不为。这样的人生才算得上大而整,知轻重。话说回来,真正的狂一定是真性情的表现,而不是伪装出来的狂,比如一个人不正直,他还狂,那就只能叫“狂妄”。这跟无知又不谨慎之人本质上是一个德性,只能说他们的生命境界还很有待提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空洞无知而不朴实厚道,看上去诚恳却不守信用,我真的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