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不要和道不同的人多浪费口舌

 读原著 2021-12-27
   历史上有一个《孔子逸马》的故事,是这样讲的——
 
   孔子周游列国时,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庄稼人就把他们的马牵走了。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庄稼主,孔子答应了。子贡过去后,什么话都说尽了,可那庄稼人仍是不听他的。
  
  子贡回来后,孔子启发他:“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太牢是最高等级的祭祀),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代音乐名,周朝雅乐之一,简称《韶》,为舜时的所作)一样,这是我的不对,并非庄稼人的过错。”

   于是命马夫前去再说。

   马夫去后,直接对农人道:“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吃呢?”

   庄稼人听了,很高兴,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觉得自是至理,安得不从!于是很快就把马儿还给了孔子。

  与此故事寓意差不多的还有一个现代人的故事——

  一个孩子和妈妈一起逛街回来后,画了一幅“陪妈妈逛街”的图画,妈妈看了图画,当时就惊呆了,孩子画的,居然是一条条林立的人腿。 

   原来,女儿年幼,个子不高,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在眼前摆来动去。

   一幅看似不可思议的图画,换做孩子的立场来看,却又合情合理,人小个矮,走在人群中,能够看到的现实中的风景,也只能是一条条人腿了。

 
   再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

   那一年,我还小,我隔壁湾里的人年底在公共池塘打鱼,打好了鱼要分,有两户人家就因为鱼的大小略有些不均匀,闹了起来,老队长这时候就把他自己家的鱼拿出去给了他们,他们才平息。我那时候还小,不明白老队长为什么要这么做?老队长说:“有什么好问的,这些人,眼框子就只有几条鱼那么大,没必要去关注他们。”老队长一语中的,这两户人家到如今,果然后代黯然,一代不如一代。

  把这几个故事串联起来,大抵能很鲜明的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认知高度,道德修养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很不一样的。

  平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非常多参差不齐的人,无论是认知,还是修养,当他想跟你交谈的时候,无论你怎样跟他掏心剖腹,他都是不能理解你的,也无法通达你的核心思想和言外之意,这不怪他,只怪你自己一开始就没有慧眼识人,——夏虫不可语冰,下愚不通上智,那些人根本就不该是你交谈的对象。假如你认识到这个真相后,不再多说,他还不知道自取其辱,仍赖着不走,这个时候你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己走;二是安排一个跟他一样层次的人来陪他消磨时间。

   少言是金,不单单是少言能给人带来很多事后的好处,而是说少言的同时,你自个儿是清明的,你没有把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些跟你生命境界,志趣理想相差太大的人身上,你知轻重,在染中不染,很好的保全了自己,——这才该是面对一般人时,你选择少言的最大初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