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老子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从来都是内心通透,自性圆满的。《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孔子拜访老子的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老子那样看彻一切的大智慧,当然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地,但一般人只要勤加修炼,还是可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生命境界的。下面这几个小典故出自《世说新语》,里面人物背后所流露出的魏晋风骨,呈现出的正是这样的生命境界。

  夏侯玄曾经靠在一根柱子上写信,当时正下着大雨,一个闪电突然劈到柱子上,夏侯玄的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他神色不变.继续倚着柱子写信,一旁的宾客和随从,全都吓得站不稳脚,跌倒在地。

  真正勇者不惧不应只是表现在看得见的战场上,而是习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

  许璪(即许侍中)和顾和(即顾司空)都是王导府上的从事,当时已经很受器重和赏识,受到王导相同的礼遇。两人曾经在夜里前往丞相府参加宴会作乐嬉戏,欢畅之极。夜深了,丞相让两人到自己的帐中睡觉过夜。顾和辗转难眠,直到清晨也没有睡着,许璪却一上床就睡着了,而且鼾声大作。

  这里面许璪的云淡风清,体现的正是他的仁者无忧的品质。

  王劭和王荟一起去拜访恒温,正赶上桓温抄收庾希家。王荟坐立不安,徘徊想要离去;王劭却安然不动,等到抄收的使者回来,知道没有定论,才起身离开。当时的评论认为王劭优于王荟。

   君子内心坦荡,从来都是率其本性而活,因为自身行的正,以此从不怕飞来横祸。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一个仁者,是自性自足的,生命从不残缺什么,当然就没有什么可忧患的,也因此,仁者寿。

  谢安隐居在东山的时候,和孙绰(即孙兴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全都神色慌张,高喊着回去。谢安兴致正浓,吟啸不语。船夫见谢安神情愉悦安闲,继续向海中划去。不久之后,风浪变大,众人全都坐不住了,不停地喧哗。谢安这才徐徐地说:“这样的话,我们难道要回去吗?”众人立即回应点头,船夫随即掉头回去,根据这件事审视谢安的气量,足以镇守朝廷内外。

   淝水之战的时候,也有一个体现谢安无忧无惧的细节——

   谢安(即谢公)和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书信,默然无语,慢慢地转向棋局,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淮上的战事如何,谢安回答说:“我手下的兵卒,已经大败贼军”。说话间,神色举止,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孔子说:“有大智慧的人不疑惑,有大仁德的人不忧患,有大勇的人不畏惧。”

  最后,我们的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