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读原著 2021-12-2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启示弟子孟源的这样一个细节——

   一个叫孟源的学生,有自以为是且贪图虚名的毛病,阳明先生屡屡责备他。
   有一天,阳明刚刚数落完孟源的这些臭毛病,阳明的一个朋友来访,宾主就坐后,该友向阳明陈述近日来在心学上做的功夫,并恳请阳明给予点拨指正。孟源又很不识趣的从旁边插话了,他对那个友人说:“你的这个功夫正好是找到了我以前所用过的'练功’心法。”

  先生说:“你这毛病又发了!”

  孟源脸色变了,他忍着颜面被挫的心灵创伤,嗫喏niè rú着打算再为自己争辩一下。先生不等他说出就接着说:“你这毛病又发了!这是你一辈子的大病根。就像丈余内的地上,种了这个自以为是的毛病的大树,雨水的浇灌,土壤的养分,只能滋养这个大树的根。若想在这丈余内的土地上再种些好的良谷,也会由于上面被大树枝叶遮覆,下面又有这大树的根盘结。就算品种再优良,又如何能长得成?必须把这棵树砍去,斩草除根,才能种植高产稻谷。不然的话,你就是浇水施肥,只是培养了你那坏毛病之树的根。”

   孟源学习都是浮着的,从没有真正把握到“学”的精髓,以此生命之根总是立不起来。

  《论语》当中的“学”,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它代表的多数情况是“自学”;二是它的核心并不在“术”上,而是王阳明提出的“学其心”,通过学习,修出一颗如圣人般的心,或是说澄明自己本有的那个天良本心。
   什么样的为学者才算是真正的为学者?

    王阳明如是说——
   
   一重正心。
   “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只从那心上来。譬如大树,有多少枝叶,也只是根本上用得培养功夫,故自然能如此,非是从枝叶上用功做得根本也。学者学孔子,不在心上用功,汲汲然去学那气魄,却倒做了。”

   二重为善之志。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
  “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

   三重涵养。
  “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四重反观自照。
   王阳明弟子徐爱就说:“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孔子弟子中,孔子认为颜回是一个真正的为学者。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为好学?”孔子回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是好学,不幸短命早逝了,现在再也没这样的人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