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读原著 2021-12-27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仲由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

   “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

   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他有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绝然不同。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因为他觉得南子“美而好淫”;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为学不一定就要先读书,——“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仲由敢在老师面前如此坦诚直言,这是其他弟子所不具备的。

  孔子说过:“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曾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回答说:“喜欢长剑。”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以此孔子就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那些对我恶意的言辞。” 

  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悝 的宰相。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得到消息后,立即进城去见蒯聩。
  
  进去后,子路就和蒯聩说:“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意思是让蒯聩放了孔悝,但是蒯聩哪里肯放?子路又说:“太子没有勇气,我要是一把火烧到了台子的一半,孔叔肯定会被放出来。”

  蒯聩一听那还了得,赶紧让身边的两个护卫下台去攻击子路,两人用戈重伤了子路,连子路的帽缨也被斩断,这个时候的子路依旧是一副大无畏的样子,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自己的生死,危险之中倒是依然注重自己的尊严和仪态,因此,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说,君子即使死,也要衣冠整齐。在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舍身成仁。这也就是“结缨而死”的经过。

  《道德经》中老子曾提醒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人一味的刚强是危险的,唯有时时知变通才能长生久视。孔子看出了子路过于刚强的问题,也有在帮他化解,如《论语·述而》中就有——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
  
   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能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一旁的子路上前问道:“那么,您统率三军的话,又会找谁共事呢?”孔子说:“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即使死了都不会悔悟的人,我是不会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那种遇事谨慎,善于通过巧妙的谋划来取得大成的人共事。”

  但人修身,终究还是各人修各人的,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孔子看到了子路的问题,也一直在尽力启发他,敲打他,引导他,可最终还是没有改变子路悲惨的结局,这个结果虽然让人悲然,但孔子也算是做到了“尽人事,知天命”。

   子路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许对于他来说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毕竟求仁得仁,他至死也是守护了自己的尊严,没有违背自己的信仰。虽然他不够完美,也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但最终他没有违背自己对自己人生的承诺。路终究都是自己选的,只要自己在离开这个人间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违背自己的初衷,依仁义行,那就圆满了。毕竟,圣人之道,重在“自性俱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率身以正”,“正己安人”上,体现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上!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边,样子正直而恭敬,和悦而能尽言;子路是很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喜乐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他又说:“像仲由这样,恐怕不得善终。”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