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卫国,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帝丘(今河南濮阳)。

  第一代国君康叔封。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先后建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焦作市沁阳)。卫武公时一度强盛,平王东迁时,曾出兵勤王平戎。

公元前254年,魏国囚杀卫怀君,继任卫君是魏国的女婿,因此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

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之后秦国在此设立东郡。

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此时已名存实亡。

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zǐ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他眼中的真“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也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卫国历史名人有“子贡,吴起,吕不韦,商鞅,荆轲”等,都是大腕。

  但到了春秋末期,整个周朝都是礼乐崩坏的状态,鲁国和卫国自然也难以幸免,正如《论语义疏》中所说:“鲁是周公之封,卫是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是兄弟。当周公初时,则二国风化政,亦倶能治化,如兄弟。至周末,二国风化倶恶,亦如兄弟,故卫瓘曰:言治乱略同也。”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本质上说,鲁国和卫国实际就是周文王两个儿子,周武王两个兄弟的封地,两国的政治也相似,治时相似,乱时也相似,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很大的相似性。

  作家徐振洲先生曾对此时的鲁国和卫国有过这样一番研究—

  在春秋末期,由于诸侯争霸,各诸侯国长期处于战乱状态,这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应征参战的战士,有家不能归,留在家里的父母,饱受饥寒,还要遭受诸侯们的盘剥。按大周的税法,农民要按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税,而鲁国为了满足国家的开支,竟不顾大周规定的税法,采取按农民收入的十分之二,十分之三收税,以致造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盗贼四起,民风日下,而孔子去卫国帮助治理国事,发现卫国的形势和鲁国的形势很像似,人民遭受诸侯们的盘剥,所遭受的痛苦也没有两样,于是孔子深有感触地发出感叹!

  鲁国和卫国的形势,一脉相承,没有两样,鲁国的贵族上层人物,只顾个人享受,从来不问群众的死活,而当官的又个个是酒囊饭桶,也只知道吃喝玩乐,更不问政事,像鲁国的季康子一类掌握国家重权的诸侯大夫,这些人也只懂得为自己聚敛财富,也从来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而卫国和鲁国一样,亲小人,远贤臣,早在卫庄公执政时代,就忠奸不分,是非不明,致使那些德高望重的臣子,纷纷退而隐居,自寻其乐,这在《诗经》中的《考盘》一诗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到了孔子这个时代,卫国依然是小人掌权,当官的个个利欲熏心,和鲁国的季康子如出一辙,都是贪贿无艺,拼命地收刮民财,更不顾人民的死活,这就是当时卫国的状况。孔子看到卫国国势衰微,人民遭难,联想到鲁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才不由自主的发出忧国忧民的感叹:“鲁、卫之政,兄弟也!”“这两个国家真像一对兄弟,没两样啊!”孔子在这里只讲到鲁国和卫国一样,其实这只是当时诸侯国的一个缩影,所有的诸侯国,都和鲁国、卫国一样,都是民不聊生,遭受战乱,这就是春秋末期的战国时代!

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事,真像是兄弟。”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