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争,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转业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

  但是,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话,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能以吴国的灭亡而高枕无忧。他作为军事统帅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立即还镇襄阳,坚守要地,交错屯兵,使所部戒备森严,“视无事如有事”一样,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

  杜预死后,晋军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天下大乱。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司马法·仁本》里说:“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孙子也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都是在讲,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大事。既然是大事,那么前期的战事预防,士兵训练,军事演习等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新兵,为了让全军熟悉旗鼓的指挥号令,古代就有训练将士“辨旗帜”,“审金鼓”等演练项目。除了军号的辨识,武器操练,队列阵法,军队纪律的学习外,更重要的自然是日常的体魄锻炼,实战预演。在古代的武举考试中,射箭、马枪、负重、摔跤等都是主要的考试内容,这些事情的背后体现的正是一个国家对军事的不懈怠,对守卫和平的重视,以及对人民生命的敬畏。


孔子说:“善人教导训练百姓大概七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让他们参与军事,去当兵打仗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