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唯恐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惠子的做法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自信,不自知,也不不知人,他所看重的财利、权势、地位、声誉等等,其实在庄子眼里根本就一文不值,他对庄子可能会抢占他的财利、权势、地位、声誉的担忧,可以说是典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惠子此时就是一个“小人下达”的例子。

  小人下达财利,执着于成器,执着于事物表象,或末节,不自知,见事不明,有的甚至通于邪道、歪道,一生都在谋虚逐妄。
 
  上达的君子则与此相反,君子即使颠沛流离也不违仁,不自降其格,君子从来都是正气凛然,志向远大,他不仅通达于修身为本,通达于仁义礼智信,通达于道与德,通达于天地大美,万物成理,四时明法,通达于万物运行的规律,能轻易穿破事物表相直彻其本质。

  下达的小人总不能站在君子的角度看世界,他们总喜欢臆测别人跟他们一样,这一点王阳明先生就点醒过弟子要深加留意,他告诉弟子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反观自照,克省克察,自己澄明自己——

一:存一颗刻意去事先觉察的心对待别人,便是猜测、阴险、狡诈、刻薄之人做的事。只要存有这个念头,就已然远离了尧、舜的圣人之道。

二:不欺诈、不猜测别人而被别人欺骗,还算没有丧失善良的本心,只是不如能够致良知、能够自然事先觉察危险和欺骗的人贤明。

三:君子之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从不担忧别人欺骗自己,只要永远不欺骗自己的良知便可;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不诚实,只要永远相信自己的良知便可;不去寻求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与不诚信,只要永远觉察自己的良知便可。

四:不自欺欺人,良知自然真诚无伪,诚实无欺,《中庸》说:“诚则明。”心中至诚,自然明觉;自信则良知无所疑惑而明觉,所以又说“明则诚”。明、诚相生,所以良知常存、常照,就像一面明镜高悬,万事万物在它面前也无法掩饰其美丑。为什么呢?良知不欺诈就是真诚,真诚就无法容忍欺诈,如果有人欺诈,马上能够察觉;良知自信明觉,所以无法容忍不诚信,如果有人不诚信,马上能够察觉;这就是“易以知险,简以知阻。”

  孔子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大意是,“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臆想别人不诚信,却能先行察觉,这样的人才是贤者啊。”这也是“君子上达”的一种呈现!上达的君子总是优先反求诸己,明自己的德,自胜自强,以此任何人骗不了他,危险也总能被他自然避免。

  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君子上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进取向上,却不忘初心;小人下达则是日究乎污下,舍本逐末,一生迷惘犹如只在梦中。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道厚德沃,小人向下通达财利,执着末节。”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