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读原著 2021-12-27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於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欤?”曰:“昔者王豹处於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於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红楼梦》第三十回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凤姐于这些上虽不通达,但见他三人形景,便知其意,便也笑着问人道:“你们大暑天,谁还吃生姜呢?”众人不解其意,便说道:“没有吃生姜。”风姐故意用手摸着腮,诧异道:“既没人吃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宝玉黛玉二人听见这话,越发不好过了。宝钗再要说话,见宝玉十分讨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

    这最后一句“别人总未解得他四个人的言语,因此付之流水”寓意深厚,这说明什么?说明思想水平,读书修养不在一条道上的人,他们之间真的存在着巨大鸿沟,这种东西也决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跨越的。说话一定要重视对象,否则的话,真的是对牛弹了琴。

   鲁穆公问子思道:“什麼样的才能叫做忠臣呢?”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子思作揖后就退下了。成孙戈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问子思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寡人对此很困惑,不能有所得。”
   成孙戈说:“咦,这话说得好呀!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这种人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却从未有过。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不过是尽忠于爵禄。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是远离爵禄的。为了义理而远离爵禄,如果不是子思,我是不会听说这种事的。”

  子思的这种境界显然不是修身境界一般的人所能理解的,但懂的人自懂,知者自知之,子思处在什么位置,素其位而行,该说的还是要说,该怎么做的就怎么做,属大丈夫风范。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庄子则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无论交友做事,还是育人立人,都要根据对方的修养水平实事求是的来,否则的话,多说无益,不如不说,多做无功,不如不做。

  淳于髡说:“重视名誉功业是为了济世救民,轻视名誉功业是为了独善其身。您为齐国三卿之一,对于上辅君王下济臣民的名誉和功业都没有建立,您就离开,仁人原来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处在卑贱的职位,不拿自己贤人的身份去服事不肖的人,是伯夷;五次去汤那里又五次去桀那里的,是伊尹;不讨厌恶浊的君主,不拒绝微贱的职位,是柳下惠。三个人的行为不相同,但总方向却是一样的,是什么呢?应该说就是依于仁。君子只要行仁就行了,为什么行仁方式一定要相同呢?(不一定非得通过做大官才能行仁,比如孝悌,助人,觉民等等都是行仁)”

  淳于髡说:“当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国政,泄柳和子思也都立于朝廷,鲁国的削弱却更加厉害,贤人对于国家毫无好处竟像这样啊!”

  孟子说:“虞国不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百里奚,因而称霸。不用贤人则会招致灭亡,何止削弱啊。”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边,河西的人都会唱歌;緜(mián)驹住在高唐,齐国西部地方都会唱歌;华周杞良的妻子痛哭他们的丈夫,因而改变了国家风俗。内心有什么,就一定会显现在外,用心做了某件事,却没有什么功效的人,我还没见到过呢。因此今天是没有贤人,如果有,我一定会知道的。”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司寇的官,不被信任,跟随着去祭祀,祭肉也不见送来,于是他匆忙离开了。不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争祭肉而去,了解的人则知道是为鲁国对他失礼而离开。至于孔子,就是想担一点小罪名而走,不想随便离开。君子的所作所为,一般修养的人固然是不懂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於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欤?”
  曰:“昔者王豹处於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於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