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点评刘备:善于用人,但好感情用事!难怪最后会以失败告终

 冬不拉拉 2021-12-27

说起刘备,想必很多人对他都不陌生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著名的政治家。

刘备虽然是皇亲贵胄,但其少年时的生活条件,却一度非常糟糕!

刘备的祖父刘雄曾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不过,刘备一家的生活条件,并未因此而有多大的改善,加上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时期的刘备只能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生,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不过,刘备虽然历经磨难与挫折,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最终成就了霸业,建立了蜀汉政权。

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市井小贩,一跃成为昭烈皇帝,刘备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多次谈论、品评过刘备,对其的褒贬可谓十分中肯。那么,毛主席究竟是如何品评刘备的呢?

图片


刘备传奇的一生

我们上文说到,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其父亲早亡,家境贫寒,早年与母亲靠织草席、贩卖草鞋勉强度日。

然而,他从小志存高远,立志要匡扶汉室,成就一番伟业!他的志向,从其幼年时期的一件小事就能看出来!

在刘备家的东南角处,长有一棵高大的桑树,从远处看去,好似皇帝的车盖。

来往的行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是凡间之物,并认为树下的人家,将来必定会出贵人。

刘备小时候跟同宗小孩在树下玩耍时,曾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要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

刘备此言,跟当年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驶大船渡浙江时,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所透露出来的志向是一致的,皆为帝王之志。

而事实也证明,两人后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图片

不过,刘备与项羽不同的是,刘备除了身份高贵以外,其资本却没有项羽雄厚。

但这并不影响刘备成功!他志存高远,以“仁德”为立身之本,于东汉末年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屡立战功。

为了成就一方霸业,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还向他献上了促成后期“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略决策——《隆中对》;

之后,刘备采纳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主张,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在赤壁大败曹操。最后,曹操引军北归,只留下大将曹仁镇守孤城南郡。

次年,刘备与周瑜又在南郡击曹仁,迫使其龟缩在江陵城。而后,刘备又率领大军相继攻占了南部四郡,荆州的大部分土地城池,皆归刘备所有。

占领荆州后,刘备又趁势夺取了益州和汉中,进位汉中王,并于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

自此,刘备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图片

然而好景不长!

赤壁之战后,荆州之地便成了蜀、吴争夺的焦点,尽管后来刘备率先占据了荆州之地,但东吴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荆州的争夺。

刘备在占领汉中后不久,关羽便率领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并围困曹仁于樊城。

但这也让东吴的吕蒙有了可乘之机,最终成功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身亡。

关羽死后,刘备举全国之力出兵伐吴,但由于过分轻敌冒进,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刘备因讨伐东吴失败,加上战阵疲劳,于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病逝白帝城。

一代帝王刘备,至此落下了帷幕!

纵观刘备的一生,他能从一个市井小贩做到一国之君,无论是志向,还是毅力,都足以让人对他敬佩不已。

当然,刘备也有属于他自己的短板和不足,而这也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一大原因。

图片


毛主席对刘备的评价

在毛主席看来,刘备之所以能成就大事,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善于用人,并且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1957年3月20日,毛主席乘坐专机从南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便即兴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并且还对这首词做了一番解释!

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句时,毛主席便与随行人员聊起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当时,曹操说: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刘备问道:“谁能当之?”

曹操便用手指了指刘备,又指了自己,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被描写得绘声绘色,据说在曹操说完这句话后,天空中突然雷声大作,刘备还被惊得掉了筷子。

对此,毛主席给出的评价是: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的成功,跟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图片

刘备对于人才的渴求、辨识与任用,可以说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比如就拿魏延来说,他本是长沙部将,在刘备夺取长沙时,他因刺杀旧主韩玄、主动开城献降而被诸葛亮说成是“脑后有反骨”,曾主张将其斩首。

但刘备却觉得魏延此人作战勇猛、气度不凡,决定留下重用。

而事实也证明,刘备留用魏延是正确的,在后来夺取蜀汉之地的诸多战斗中,魏延就开始崭露头角,屡立战功,为刘备入主蜀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备入川前,魏延就因数有战功,被擢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便将其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了独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长达十余年之久。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曾献计从子午谷袭取关中,但遭到了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反对。

以致于后来很多人都说,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建议,用兵子午谷的话,那么北伐很可能就会成功了。

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断定魏延此举真能促使北伐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魏延确实是一个作战勇猛、腹有良谋的大将,刘备识人用人之道,确实要远胜于诸葛亮。

图片

其实不仅是魏延,刘备对很多下属都是如此!

在夺取蜀地后,刘备并没有搞“清一色”,而是继续留用蜀中旧臣,比如黄权、法正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因如此,刘备才能很快在蜀地站稳了脚跟!

事实上,关于刘备知人善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他身边能汇集那么多人才的原因了。

可以说,刘备每一个时期,都有属于他的“贵人”相助,而这些所谓的“贵人”的到来,则离不开他对人才的赏识和任用。

当然了,刘备选人用人的典范,就当属他“三顾茅庐”才请出山来的诸葛亮了!

有一次,毛主席在上海干部会议上说:刘备得了孔明(诸葛亮的字),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

在主席看来:群众就是孔明,领导者就是刘备!一个领导,一个被领导。

毛主席在这里强调了刘备善于用人,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其实,毛主席曾不止一次提到刘备“善于用人”的优点!

图片

比如在1959年3月2日,毛主席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曾谈起了中国著名教育家翦伯赞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关于“赤壁之战”的评论文章。

毛主席说道: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刘备的长处是善于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

正如毛主席所说,刘备的成功确实是得益于对人才的任用,蜀汉政权的建立,正是得益于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辅佐。

那么,刘备难道就没有短板或缺点吗?

当然也有,毕竟人无完人,刘备自然也有属于他的不足,在毛主席看来,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刘备因过分轻敌冒进,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从此一蹶不振。

毛主席认为:刘备的这一失败,是因为他分不清“主次矛盾”和“好感情用事”所导致的。

图片

毛主席的分析十分有道理!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这也就是说: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只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只是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而已。

刘备占据荆州后,孙吴数次前来讨要,但诸葛亮始终以各种理由推诿不给,软磨硬泡,而不是硬抗,直到最后,才不得已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

而这期间,孙吴虽然逼得紧,但也基本没有大举兵马前来硬攻。

但刘备却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竟然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礼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

结果,心高气傲的关羽不仅丢了荆州,反而还落得个兵败身亡的悲惨下场。

最严重的是,东吴占领荆州之地后,就意味着“孙刘联盟”自此土崩瓦解。

刘备见二弟关羽被杀,荆州之地丢失,于是便决定发兵伐吴,尽管众臣百般劝谏,但刘备伐吴之意已决,根本听不进去良言,最后也落得个兵败身亡的悲惨结局,实在是因小失大。

图片

此时的刘备,还不如麾下的猛将赵云看得透彻,赵云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诸葛亮当时也曾上表劝谏说:

“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然而此时的刘备,什么都听不进去,他看完后,便将诸葛亮的奏表扔在地上,言词坚决地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而后来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了,夷陵一战,刘备大败,最后殒命白帝城。

正如毛主席所说: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先曹后孙才是大局为重的上策。”

事实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内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图片

1941年1月4日,我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总计9000余人,奉命从云岭驻地绕道北移。

6日当天,我军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了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和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总计8万多人的拦击,很快便身陷重围。

在此危急时刻,新四军众指战员在军长叶挺将军的指挥下,进行了顽强的抗击,血战7个昼夜,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除了约2000人分散突围成功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最后,军长叶挺在与敌军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率部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

这便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图片

该事变发生后,在如何对待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问题上,党内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其中很多人都主张从政治和军事上,立即给予全面反击!

但毛主席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了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

“我们对于那些忠心抗日的人,对于一切非投降派、非反共顽固派的人们,对于这样的国民党员,是表示好意的,是团结他们的,是尊重他们的,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合作以便把国家弄好的”。

主席的这番话,其实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要抓住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伟大智慧和广阔胸襟!

毛主席通过分析刘备兵败身亡的历史教训,给予大家很好的启迪,很快便统一了全党对“皖南事变”的认识。

图片


毛主席评吴蜀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让新建立的蜀汉政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而隔年刘备的死,更是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帝国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为了稳定蜀汉政权,诸葛亮殚精竭虑,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重建军队与叛军作战。

当然,此战后将近四十年,魏、蜀、吴三国的局势呈稳定对峙之局面,故而夷陵之战也被称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正因如此,此战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

对于这场战役,毛主席也曾多次做出过评价!

比如1936年12月毛主席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曾引用这个战例,来说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战略战术。

值得注意的是,毛主席读《三国志集解》时,对这场战役的批注,则是反过来从当时处于强者一方,即蜀汉主刘备的角度,来总结经验教训,为其设想谋划。

图片

几百年来,很多学者都曾对这场战役进行过点评,并为刘备总结经验教训。

比如清代学者钱振锽就曾评论说:

“陆逊破先主(刘备),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耳。意先主连营,皆伐山木为之,故易火;若土石为之,逊其如之何?”

简单来说就是:陆逊击败刘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用火攻而已。所以如果当时刘备不用草木扎营,而用土石构筑营地的话,那么陆逊不就无机可乘了吗?

但毛主席却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他批注曰: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在毛主席看来:

用土石构筑营地,虽然不用担心火攻,但由于粮草供应不便,也不可能保障刘备的持久性进攻。

所以刘备如果想要战胜吴军,则应该采取“运动战”的方式,即从吴军防守较弱的夷陵南边的澧水流域进攻,从而促使吴军分兵,然后再各个击破。

而我们结合当时的实际战况来看,毛主席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

很明显,毛主席为刘备做的这一战胜吴军的假设,跟他一贯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一致的。

当然,这也是主席从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有理有据,也合乎实际。

图片

1949年3月24日,毛主席由西柏坡前往北平,途径刘备家乡河北涿州时,曾对身边的警卫员们讲述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在涿州“桃园结义”的故事。

此外,主席也说道了:刘备此人的野心很大,但是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都用感情代替了政策。

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大臣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最后殒命白帝城。

刘备志大才疏、学识浅薄,在关键的时刻又缺乏冷静和理智,以致于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主席还指出:三国时刘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

图片

刘备负气出兵征讨东吴,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是为了履行和义弟关羽“同生共死”的誓言,这也合乎中国人所提倡的“忠义”。

但此时的刘备,已经贵为一国之君,身边不仅只是关、张兄弟,还有上百万的蜀中军民。

所以,如此感情用事,实在称不上是一代明君!也难怪主席会评价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