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热爱生活的写作者,怎样从文字里寻找苦难带给自己的力量 |在「写作牛人堂」的分享

 看尽人间荒唐 2021-12-27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今天有幸接受徒步独行老师和「谈写作」各位编委老师的邀请,来到「谈写作」牛人堂作分享,其实内心有些忐忑,请大家多多理解、包涵!

我是70年代生人,四川人,现居成都。本名冯俊龙,在《简书》里叫坚挺的鼻子。已经在《简书》里坚持日更600多天,写了200多万字。现在的我除了吃饭、睡觉、喝茶、走路,就是看书写作。

虽然我还没有完全从“量变”到“质变”,但我在《简书》里收获了很多,比如今天聆听我分享的朋友、老师;我在《简书》里收获的快乐、包括“故事类优秀作者”在内的勋章;几部还没有完成的连载;以及3000多粉丝和10000多简书钻。

当然,《简书》的编辑器也是我的最爱。我在头条号等其他平台写作,都是使用《简书》的编辑器。在简书编好文字、配好图片之后,直接粘贴过去,非常方便实用。

其实,2018年进入《简书》的时候,我就知道有《谈写作》这个专题。只是一直都以这个专题集中了优秀的编委、收录的都是谈写作技巧方面的文章,只能望而生畏,而从未投过稿。

还有,我觉得写作是天赋、爱好、坚持的结果。

这个观念让我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今天,我就自己的写作心路历程,和大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我的分享分5个部分:

1.写作离不开天赋;

2.爱好才能动力之源;

3.坚持写作既有快乐的支撑,也有磨炼意志的因素;

4.输入不仅仅只是看书,还要从多方面学习他人的创作技巧;

5.写作不仅仅是堆砌文字,还要把文字变成可以传递的思想。

有时间的话,我将在最后简短地谈谈我对简书运营的一些看法。

下面,我和大家谈谈我对“天赋”之于“写作”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写作天赋”,是每个人对文字“与生俱来”的敏感和喜爱。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者一个语素。汉字与汉字组合,能表达出不同意思。无论是词语或者文章,只要能熟练驾驭文字,就能有效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话的意思。

我从小是个很内向的孩子,不善于通过嘴巴向别人表述比较复杂的事情。更多时候,我像一个哑巴,把想要说的事情写成文字,通过书写的方式与人交流。我发现,我组织书面语言的能力比用嘴说话的能力要强很多。

于是,我热衷于“写”而不是“说”。

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写日记,至今不断。只是中间几年,在QQ上写的东西,最后因为某件事在QQ被封号之时,为了“解救”QQ,我在没有保留备份的情况下,自己全部删除了五六年写的所有文字。

在读书期间,我的作文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

其实,我在写作文时,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作文。

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上作文课,我都是看一遍作文题目和要求,拿起笔来就写。写完之后,难得有看第三遍的 。一般情况下,最多就是检查一下错别字,大段大段的删减是从来没有的。

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至今。

我写出来的文章,很多人都说还可以。我想,这一方面是我平时天天记日记锻炼的结果,另外一方面,是靠自己“与生俱来”的“写作天赋”。

后来,我看过很多优秀文学作品,才开始反思:其实夸我写得好的人,有一部分是故意奉承,给我面子;有少部分是水平确实不如我,发自内心的“赞美”;还有很大一部分,其实看都没有认真看过我写的文章,或者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碰巧发现了里面他们认为的所谓的“金句”、用得恰如其分的词语,就信口雌黄。

反正,夸夸你逗逗你,他又不蚀本,你也高兴,何乐不为?

所以,“天赋”这东西,确实有,但主要还是靠后天坚持不懈的锻炼。

再来说第2点:爱好才能动力之源。

我从不善言辞到不愿言辞,大多数时候以“书写”的方式和人交流,并且频频得到别人的“赞美”。这种赞美,对我来说就是持续不断的鼓励,给了我坚持写作的动力,让我感觉到“写作比说话更重要”,更加“纯洁地热爱写作”,这也是我自负有天赋,让我得到的“最大好处”。

我更由衷地热爱写作。

我可以没有其他爱好,但一定不能停止写作。

正是写作,让我有了生活的乐趣。

我利用别人打牌、玩乐的时间,看一切能看够看到的书,在一切能找到的纸上,写自己想写的文字。以致于现在我保存下来的日记本,五花八门长长短短各种款式的都有。

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连环画,也就是那种以插图为主、每页用精简文字叙述内容的小人书。但连环画精贵得很。我在看了部分把诸如《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等名著分拆开来的连环画,却很难找到能够连续的下集时,着急得很。

我家兄弟众多,我排行老三。大哥二哥也热爱文学,想方设法买了很多书回家,大多数是文学作品类的书籍。这里面就有《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于是,我改看他们买回来的这些完本小说。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确实,看书是我们家庭中的孩子最喜欢、最愿意做的一件事。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看完了包括上面这些小说在内的很多名著。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的小说等外国文学作品。

虽说大多数都只是追求故事情节,对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懂得很少,就是有些内容,也是囫囵吞枣,但这不并妨碍我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我曾经得到一本《笠翁对韵》,趁家里让我去放牛的时候背诵。小孩子能自觉学习,按说应该是好事,好多家长求之不得,但我却挨了父亲的一顿打,书还被父亲给撕了。

那时我才十岁左右,读小学三年级。我边放牛边看书,有好多字不认识,就去问和我一起放牛、年龄比我大的孩子。牛这时跑进了别人家的麦地,吃了麦苗。

牛吃了麦苗就要赔麦子。

气急败坏赶来的父亲一眼瞅见我看的书居然不是课本,而是几个字一排几个字一排的“闲书”,找到了理由,大声呵斥:“你娃娃不读你的语文数学,尽看这些破玩意儿,一天到黑唱山歌一样认字……”抢过去几下就把书给我撕得粉碎,开始对我拳打脚踢。

我不敢反抗,也不能反抗,但却对这带给我“厄运”的“闲书”开始胆寒。

至此,我唯独对近体诗的写作产生恐惧,让我现在都遗憾不已。

今天和大家讲这件事,是想让你们对你们的孩子、包括你们自己,认识到发现和培养兴趣的重要性。

父亲撕了我的《笠翁对韵》,并不代表他会阻止我继续偷看其他的文学书籍。

因为,此时我的家庭很穷,穷到吃不饱饭,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

但书中的世界却很美好。

我们几兄弟经常通过书中的故事,幻想我们自己的未来。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人公。

书中的主人公过的生活美好,我们好像自己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书中主人公正在遭受苦难,我们扼腕长叹:“还有人比我们过得不好!”从而凭空生发出些活下去的理由。

文学作品让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世间还有很多人在过不同的生活,文字的力量让我们在人生艰难的时刻,获取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既然通过文字可以看到更大更广阔的世界,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把我们对生活的期盼、抱怨、谩骂、甚至仇恨,都用文字写出来?

我们开始写日记,然后从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再到用文字“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种身体在现实中煎熬,思想却在文字里幻化的“特殊爱好”,一直伴随着我们兄弟走到今天,我想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所以,直到今天,我才有些明白,所谓“天赋”,所谓“爱好”,其实是生活给予我们的一种补偿,让我们通过做梦一样的方法,去过自己渴望过的生活。

这是我少年时代的经历。

慢慢长大的我,要从那个小山村走出来,在外面的大世界创造一番“大事业”,遇到的困难多,需要倾诉的情感、需要反省的事情、需要校正的地方更多但能够忠实地听自己倾述的,只有自己,于是,坚持用笔记录和创造生活继续成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我接着和大家分享第3点:坚持写作既有快乐的支撑,也有磨炼意志的因素。

要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光靠记录生活的真实肯定是办不到的。

在为自己开创新生活的时候,我从人物传记里去寻找力量。从写在书里的那些成功人物的思想里获取灵感,看他们怎样面对困难、破解人生路上的难题。

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让我从大量的文学作品里获知人生不易,但奋斗的人生才有精彩。我从别人的成功里看到希望,也从他们的失败里吸取教训。

喜欢写作,使我善于设想把自己在现实中遇到的一切,都放在文字里,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论证。

这个时候,我的文字不仅仅是记录,已经开始从记“日记”逐步演变成“创作”——不只是“创作”文学作品,还要“创造”自己的未来,在文学作品里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给我极大震撼的,是当时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牟其中,这位在90年代初从前苏联换回飞机的商人,他的经历和他经商的理念,特别是他在南德公司的墙上写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办不到的事”,一直激励着我。

读书人是人,商人也是人。

读书人经商,可以把从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经商的实践之中。

有丰富阅历的读书人经商,既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不同于常人的干法,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反省、总结、校正。

“一代儒商”牟其中是90年代很多年轻人的偶像。至少,后来有很多大佬都从牟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年轻的我搜集所有关于牟的书籍,不管说什么的都看。

牟的气魄是我不具备的,但他的精神真的值得我学习。我也从关于他的种种书籍中,分析总结出我要和他走不同的道路,我才会更接近属于自己的成功。

“脚踏实地,谨小慎微”这八个字从我脑海中冒出来的时候,牟正无限风光。

我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我只想活下去,在活下去的时候,能够活得更好一点。

生活哪会一帆风顺,事业肯定倍多艰辛

你设计得再好、思路捋得再顺,也有行不畅、走不通的时候。养家糊口、干大事业、成为不一样的人,这些想法在脑海中肆意飞扬、在笔下汩汩流淌。

不如意时和日记本倾诉,得意时在纸上自己给自己写“表扬稿”。

激扬的青春需要热血,更需要自我冷静。

像我这种除了看书写字这类“文静”爱好的人,能够在众人面前表现“英雄气概”的,就是抽烟喝酒。

烟酒让我战胜了许多困难,凭添了无畏的勇气,但也让我的神经过于兴奋。年轻的我时时处于一种亢奋之中。不过,这正好和我写作相得益彰。

我在随便找到的纸上写诗,在厚厚的日记本上写文章;写诗的时候我激动得忘乎所以,写文章时痛苦不堪。我把人生的得意失败,都一一记录下来,从无遗漏。

写作成了我承载生活悲喜的平台,陪伴我渡过了快乐的时光,也让我在痛苦的时候找到了发泄的地方。

其实,这些都不叫“写作”,我也并没有在整个青少年时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最多,只能说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尚能自觉写作并且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种方式的普通人。不过,我却因为写作有了情绪排解的方式,在生活中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在经历苦难磨砺时多了一些反省,也少走了一些弯路。

下面我接着来谈谈第4点:.输入不仅仅只是看书,还要从多方面学习他人的创作技巧。

比较正式地写作,应该是从我30岁开始。

因为自身经历的某些原因,我和一部分作家有了比较亲密的接触。

认识我的作家,在看过我的文章之后,指出了不足的地方,给我推荐了很多文学作品。我本来就爱看书,这时更是天天书不离手。

可是,我并没有打算成为一个作家。

我表面上对推荐我系统学习写作的作家朋友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你们算是出版了书并且名头很响的作家,但你们的生活过得还不如我。”那时的我完全抵触把写作当成职业,对诸如写作技巧之类的说法,很是不屑,甚至反感。

我讨厌功利化的写作。

写作既然是记录生活、创造生活、思考生活的一种方式,那么写作就要纯洁。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一样不容亵渎。

我算是耳闻目睹了作家们的现实生活。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把每个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贴贴,好像他们对各行各业、人情世故都了如指掌,但是,自己过的生活却是一团糟。

作家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我看来,好像是他们在搪塞自己。

但是,能够近距离接触他们,我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

我认识的作家看的书肯定都多。他们中看书最少的人都比我多,毕竟是专业写作的嘛。

但我发现,他们不仅仅是看书,还经常到处转悠。

在我的想象里,作家都是伏案写作的人。他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到处“瞎逛"?

说实话,作家的工资、稿费加起来都没有我赚的钱多。我成天节衣缩食,生怕多用了一分冤枉钱,他们却满世界乱跑。

那时候我认识的作家,在当时都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

我时时和他们半真半假地开玩笑:“你们挣得不多,倒是挺会享受。家中妻儿老小都可以不管,自己有钱了就到处游山玩水。”

和我关系好的笑笑,叫着我的名字,有些不甘心地说:“哪有你想的那么好?我们出去也是为了把自己的工作搞好。”

“你的工作不是写文章吗?有笔有纸在家写不就得了?”我真不明白这些“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家伙,为什么还要对我撒谎?

“你以为像你那样,就写自己知道的事就可以了?我们可是要靠笔吃饭的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作家写出的作品,反应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从作家们严肃的话里,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但也好像什么都不明白,因为我不愿明白。

在我终于可以不用为生计焦头烂额之后,我才促使自己好好想明白这些看的书比我多、思考问题比我成熟、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来,自己的生活却过得并不是很好的作家们,为什么要在稍微有钱之时,到处“乱跑”?

在我搞清楚他们其实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专门出去“游山玩水”,而是出去“体验生活”时,我才顿时觉得自己的孤陋寡闻是多么的可笑,也才知道一个真正的职业作家的职业素养。

写得出好作品的人不一定驾驭得了自己的生活,但一定能把自己笔下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一位伟大的作家,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不但了如指掌,而且珍爱有加。因为这是他们花费了无数心血塑造出来的。作家对他作品里人物的喜欢,有时甚至超过了对他现实中亲生子女的爱。

从别人的作品中可以模仿甚至杜撰、衍生出故事情节,但创造出具有灵魂的人物,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作家本身不进行深邃思索,无论他使用再华丽的词语,都只是堆砌文字,而不是创作作品。

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人物的经历,来源有三:第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第二是书上看到其他人描绘的别人的生活;第三是自己耳闻目睹其他人,然后从中思考得出来的一种生活体验。

这第三条尤为重要。

对生活观察得深刻、又善于思考的人,对人物的生理特征、心理思想拿捏到位、分析得透彻。把来源于真实生活的人与物、事和情提炼出来、重新加工,创作出赋予自己思想的作品,让读者的灵魂受到震撼,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启发。这就是作家们苦心孤诣创作的最终目的。

只是看书、只是写自己过去的经历,甚至只是写自己的苦难,会大大制约自己的视野。

伟大的作家即使只写自己,也会提炼出原生态生活中最具特色的点和面,这样才能给人以启迪,抓住读者的眼球。

分享第5点:写作不仅仅是堆砌文字,还要把文字变成可以传递的思想。

我前半生在为生存奋斗,后半生就要为爱好而活。

2017年,我不愿再继续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我和爱人商量,关闭了所有服装连锁店,开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再伟大的人,一生也只能住一间房、睡一间床、吃三顿饭。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我更看淡了物质方面的需求。

人在自己能够活下来之后,有义务帮助更多的人活下去,并且让他们活得更好。我想做的事,就是希望通过我的文字改造更多人的灵魂。

几年前,我已经戒掉了烟和酒,现在真正只是“喝茶走路”、看书写作。

生活圈子陡然变小,过去很多“朋友”逐渐和我疏远,我一点不后悔。“无用”甚至是“垃圾”的社交忽然减少,让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恰好,在刚停下来的时候,我所在的小区因为被开发商无故侵占业主活动中心,大家推举我给有关方面写材料反应情况。我写了情况说明,还发了微博。但这家著名的房地产企业马上让它底下的公关公司写文章反驳我。

我毫不示弱,和他们据理力争。业主活动中心的事还没有摆平,我们小区外墙突然开始脱落。

我马上和小区几位热心业主联合起来,查资料、写文章,找有关部门,历时半年,终于迫使这家公司最后全面妥协。不仅归还业主活动中心,而且做出把才交工4年的外墙全部铲除重做的决定。这是迄今为止全国第一例最成功的房地产维权案例,为业主挽回了接近3个亿的损失。

通过这件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字的力量。

我正式进入《简书》,开始在《简书》写作,是2018年4月17日。

我在《简书》参加了日更,至今未曾间断。

其实,我的日更是自愿、并且毫无压力的。

一千字的写作,对我来说真是小菜一碟。我是从来不缺写作素材,也不用思考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的。

这既是我有足够丰富的生活阅历,也对自己的文笔绝对自负。

但在日更中,我慢慢发现在《简书》里有很多人的文章写得比我好、写得比我长

于是,我决定写长篇小说。

搬出厚厚一摞日记本,各种各样的本子堆了一桌子。

我开始以日记本上记录的真实生活创作长篇半自传体小说《老屋魂》。

在没有列出任何写作大纲、也没有具体的写作计划的情况下,我信马由缰地写了半年。抬起头来,才发现我写的不是小说,也不是回忆录,而是近乎流水账一样的“回忆日记”。

我到底要写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怎样才能创作出既具有欣赏价值又带给人启迪的文学作品?

我这才认真思考了一下,大致确定《老屋魂》是一部半自传体励志长篇小说。章节和字数也大概估算了一下。

我把我们兄弟的真实经历变成讲述龚家五兄弟的故事,希望通过描述看似传奇却又实在普通平常的故事,忠实记录上世纪五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今天,一个川北农村家庭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品从还原真实的生活场境展开叙述,深刻地剖析人性在贫穷面前的丑陋、人在苦难生活中的挣扎,以及人心终是向善的思想变化。主要想向人们宣示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成长、成熟、成功。作品揉合地域方言,甚至乡间俚语。最终成为一部记录一个时代的作品,也是一部自我反省的个人回忆录。

就这样,我写了70万字。

但我居然还没有把这部作品写完!

我的作家朋友们看过我的这部现在都还没有完成初稿的作品,给了非常中肯的建议。当然,《简书》里的朋友们,特别是我在《简书》里参加的第一个联盟:由女钢铁侠组建的“故事类优秀作者联盟”包括在《简书》的签约作者肥肉鱼先生在内的所有朋友们,给出了更多的建议,小到使用标点符号的错误、语言拖沓冗长,大到结构紊乱和叙述的平铺直诉,以及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够含蓄化等等。

他们让我明白,创作小说不是写日记,也不是学生时代写作文。

无论你表达的感情再真挚,叙述的苦难再深重,但你把你自己或者别人的生活重现出来,只是平铺直述,该抑扬顿挫的地方没有拿捏到位,想要给人传达的思想并没有表达出来,可能只是多了臃肿,甚至让读者感到厌倦。

文学作品不是现实生活中讨论家长里短甚至争辩是非曲直,要么是毫无道理可讲的胡言乱语,要么全是干瘪生硬的激烈言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通过作者构思的语言,把自己想要传达给他人的思想,让别人能够愉快地、自觉地接受的一种方式。

虽然武无第二,文无第一,文学作品历来都是见仁见智。也不是所有描写乡间俗事的文学作品都是走在时代的后面,甚至一切诉说苦难的文学作品都是把“苦难”这堆臭狗屎翻出来一遍遍恶心人。

但让人愉快地从你写作的文字里收获有益的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而至于改变社会,这才是写作者最想要的结果。

我停下《老屋魂》的写作,因为它让我囿于“日记体”,这种写自己经历的非虚构写作,让我有些压抑,再加上太真实的“还原生活”,让有的人“对号入座”,惹来一些争议。我决定写一部与现实不再紧密联系的小说。

但我擅长的是“写实”而非“写虚”,于是我仍然把自己置身进去。把自己揉合进去,开始写《神仙也是人在做》。

这部作品通过记叙道、佛、儒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各种表像故事,阐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任何宗教都有它科学的思想。我们要批判地接受前人的智慧结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在道法自然、因果报应、儒家哲学里寻求一条更适合本民族发展进化的道路。

这个后来确定的写作主题,让我把从嫘祖开始的道、儒、佛等宗教方面的历史传说,还有三国历史、太平天国人物以及其他历史典故涵盖进去,从描写的“神、鬼、道”故事里寻找科学的解释。

这部小说我同样没有拟写作大纲,但有别于《老屋魂》只抓住“时间”这条线进行写作的,我的《神仙也是人在做》比较注重紧抓“主人公”、“时间顺序”|、“情节发展”这几条线,让我颇有收获的,是所有的故事情节、包括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都在紧密地为“主人公”服务。

说实在的,我在这部小说中倾注的心血,比《老屋魂》更多。

开始时只准备写10万字,最多写15万字就结束,但由于还是“信马由缰”地写,写到18万字,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只不过,这次的“信马由缰”,让很多读者欢欣、追随,也让我备受鼓舞。

看过这两部都还未完成的作品的作家朋友,指出《神仙也是人在做》明显好过《老屋魂》,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属于另外一种风格。

有做传媒的公司,找到我谈过改编《神仙也是人在做》,但有一个我不能接受的条件: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思,增加他们认可的内容。

我在犹豫之中,暂时放下《神仙也是人在做》,再一次另起新篇——根据我为小区维权的真实经历,写一部现实题材的小说《楼枢》,目前已经写了8万字。

通过这几部还未完成的小说的写作,我从中悟到写作不但要具备“天赋、爱好、坚持”的特质,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写作技巧。

而写作技巧的获得,不仅仅是看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听取优秀作者的写作心得。

具备写作天赋和具有写作热情的人,多用一些时间学习创作技巧——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创作的技巧,是有益无害的。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小说集《小城畸人》、《鸡蛋的胜利》、《马与人》对我都有无限的吸引力。

我对于他通过内视角叙述的写作方式、利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让自己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和立场来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望尘莫及。但正是因为有了仰望的榜样,才会有清晰的目标。

我把《老屋魂》这样一部本来是自己及家族兄弟紧密有序成长的系列故事,却写成了单独的、几乎毫无关联的散文,这不仅是没有很好地设立故事主线,甚至连长篇小说应有的“数条细线服务主干”、“看似散乱实则环环相扣”等等一些基本要素都抛到九霄云外。

好在我能够适时停下来,并且有那么多优秀的人在指导我、鼓励我。

我相信,每位优秀的写作者都是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过程,就像是修行的老僧,一直身处凡尘,但是他的精神层面却在不断升华。

安德森在情节构造方面并不热衷于繁复离奇的情节,他善于通过呈现生活中的“断片”来打动读者。

所谓“断片”既可以是主人公内心灵光一现的某种思绪,也可以是小说人物内心突然而来又难以抹去的一种心情,或是生活中常见的某处场景,或是某种穿插小说始终的一个意象等等。

我会在接下来的日子,完成我的这三部小说,并且,竭尽可能地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对我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尊安德森为老师的福克纳说:“安德森的特点是追求精确,在有限的词汇范围之内力图选用最恰当的词句,他内心对简朴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他要把词与句都像挤牛奶一样挤得干干净净,总是力图要穿透到思想的最深的核心里去。”这点是我必须要牢记并且一直践行的。

“作为一个作家,你首先必须做你自己,做你生下来就是那样的人,你只需记住你原来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安德森这句话,每位写作者应该作为座右铭,因为,真正的历史记录在文学作品里。

这也是我在后半生要以写作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因。

好了,今晚关于写作的分享就到这里,接下来,我再对《简书》的运营啰嗦几句。


《简书》运营需要资金,它本身也需要赚钱盈利。但简书需要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好文章的支撑。以前在《简书》寻找好作品做签约出版的某距公司,对简友的文章几乎全盘否定,难有入之法眼的。现在《简书》对作品的推介,似乎也是按钻贝多少论,这有违《简书》是文学创作平台的初衷,也是对所有真正写作的简友一个摧毁式的打击。

其实,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把《简书》打造成“创作你的创作”的平台,和涌进《简书》来炒贝的人没有冲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炒贝不仅有利于《简书》的发展,还会让在《简书》创作出优质作品的简友获益。

这就首先要牢牢把握住《简书》是“创作”的平台,而非以“炒贝”为主业。

《简书》的运营者必须掌控简书钻简书贝的数量来控制它的价格,利用炒贝者希望盈利的心态,让他们投资《简书》。

这样,创作的人一心一意创作,炒贝的人专心专意炒贝,二者各行其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把事情做得更好。《简书》不但要提供平台,还要对这两类《简书》生态极力维护。

所有的利益都倾向于好作品,炒贝者自然就会去投资好作品;让真正的好作品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无论写作者、炒贝者、平台,自然就会皆大欢喜,因为大家都有利可图。

总之,只要《简书》坚持初心,牢牢把握住作品质量,一切都会不再是难事。

一点拙见,抛砖引玉。

谢谢大家,大家晚安。

▃▄▅▆▇█

作者简介:

冯俊龙,70年代生人。笔名看尽人间荒唐、大眼看世界、坚挺的鼻子。一个既喜欢历史又注重现实的专职写作者,著有小说、散文、诗歌三百余万字。目前担任五块石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看尽人间荒唐】【五块石头】公众号总编。

  • 《五块石头》文学平台是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旗下公众号之一,主要刊登诗歌、散文、时评、学术论文、杂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欢迎来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