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古代医案,养血去火,专治口腔溃疡!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上火的事儿。有一种上火是源于血虚。正气越...

 三和行者 2021-12-27
一张古代医案,养血去火,专治口腔溃疡!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上火的事儿。

有一种上火是源于血虚。正气越是不足,越容易上火。

在我国中医典籍《口齿类要》里,记载了一条医案故事。

有一个男子,口腔糜烂。这糜烂,烂成什么样子,医案里没说。估计也基本就是局部红肿、灼热溃疡等表现。

但这个火,怎么也治不彻底。经历了无数医家,始终时好时坏。

最后遇上一个高人。诊脉发现,脉象数,细按无力。医家断定是属于“血虚而有火”。用了四物,加上茯苓、白术,并稍佐知母、黄柏。

结果很快就好利索了。

四物指的是四物汤,熟地、白芍、川芎、当归。都是补血的。白术和茯苓是健脾益气。

医家根据脉象判断,患者是属于血虚生热。血虚生热,自然要补血。四物汤就是补血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补气才能生血。用一点白术和茯苓益气。

这些是在治本。还需要清热滋阴来治标。用一点知母和黄柏。黄柏清热坚阴。知母滋阴清热。

中医讲,津血同源。血中有津,津能养血。血虚,必然引起津液的亏虚。津液和血液亏虚,身体仿佛是缺少滋润的旱田,肯定有火了。

这样的人往往也兼具气虚、乏力等现象。血能载气。血虚,气一定不足。

这类人出现了很矛盾的问题——气血不足,用一般寒凉去火的药材,容易伤正。如果要补气血,还容易加剧上火。

那就一边补气血,一边清热滋阴。在补气血的时候,以补血为主。

来看看医案里的用药,四物汤加白术茯苓,以补血为主,补气为辅。解决了虚火生成的根源。再用知母黄柏滋阴清热,一方面用于治标,一方面用于防止补益气血而生热。

用药思路在补和清之间,实现了某种平衡,是引人深思、足可借鉴的。

生活中因为血虚生火的人有很多。典型表现是在血虚气弱的基础上,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口舌干燥、心烦不寐等现象。这边着火,那边却乏力,脸色白,唇色不润,倦怠消瘦、吃点去火的就拉肚子,吃点滋补的火更大。可以适当借鉴补血为主,益气为辅,兼清热去火的办法。四物汤配白术茯苓,辅知母黄柏,是一个思路。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