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昌 1967年生于河北辛集,1985年毕业于河北无极师范学校,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曾先后入选诗刊社“青春诗会”和《中华诗词》杂志“青春诗会”。现任《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中华诗词》杂志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等。著有《公木传》《玩转律诗》《玩转词牌》《百年中国的感情气候》等。 风烟烽烟小析 高昌 由公木先生作词、刘炽先生作曲的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由新中国几代歌唱家深情演绎过,虽年代不同,表演各异,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则是同样炽热和真挚的。 那么,《英雄赞歌》的第一句,到底应该是“风烟滚滚唱英雄”,还是“烽烟滚滚唱英雄”?考虑到特定地点和特定氛围,我认为还是选用“风烟”更恰当些。理由有三: 第一、“风烟”作为歌词中的抒情意象来说更加宏阔和形象,“烽烟”的意象则指定性较强,用在这里比较单薄。 第二、“烽烟”是边境线的特有事物,用到异域作战的情境中,不合乎现场语境。而“风烟”的涵盖面更宽,也更具有普遍性。 第三、从搭配影片画面的角度来说,“风烟”在补拍一些配歌画面和战争场面时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意,而“烽烟”则比较概念化,不大好用电影画面的形式来展现。 查阅《公木文集》,我注意到其中收录的《英雄赞歌》第一句是“风烟滚滚唱英雄”,而不是“烽烟滚滚唱英雄”。查阅老电影《英雄儿女》的字幕,其中标注的也是“风烟”,而不是“烽烟”。 一首歌曲在群众传唱中发生一些不改动原意的变化,是正常的音乐传播现象。比如《英雄赞歌》最初叫《英雄的赞歌》,1965年第二期《电影歌曲选》发表这首歌曲,用的就是《英雄的赞歌》这个名字。但是在人们传唱过程中,慢慢地就把题目中间的“的”字给去掉了。这种群众自发的修改,使这首歌曲的题目更加响亮和凝练,现在也被大家普遍习惯和接受了。但是“风烟”却不宜按照人们的误读任意演变成“烽烟”,这两个词语是有语义差别的,如果贸然修改了,也就削弱了对某些特定环境氛围的表现力。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歌唱志愿军英雄的《英雄赞歌》时时回响在耳畔。静夜听歌,心潮漫卷,感慨纷沓。谨撰小文略析“风烟”和“烽烟”,避免人们再以讹传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