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道丨干货】原著摘录 | 胃肠道早期黏膜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下篇)

 Flowers11 2021-12-28

早期胃肠道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决策

Early Neoplasia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Decisions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主编:[奥]弗雷德·贝尔,[日]小山恒男

[法]蒂埃里·蓬雄,[日]矢作直久

主译:刘枫 金震东

主审:李兆申


三、胃癌的特点


90%的胃腺癌是散发的,另外10%是遗传性的。后者至少有3种形式:家族性弥漫性胃癌(FDGC)、家族性肠型胃癌(FIGC)、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DGC),是由编码细胞黏附蛋白E-cadherin的CDH1基因突变引起的。

胃癌的两个主要的组织学类型:

①肠型,镜下可见腺管样结构形成(组织学分级主要为G1/G2);

②弥漫型,细胞黏附力差,以单个癌细胞扩散的形式浸润胃壁(G3)(图2.2)。

图2.2  (a)肠型胃腺癌的典型组织形态学特征。

(b)弥漫型/印戒细胞胃腺癌的典型组织形态学特征。

图中肠型胃癌规则的腺管结构和弥漫型胃癌弥散分布的

癌单元显示出其不同的生长模式。

1.肠型胃腺癌

肠型胃腺癌有两个主要的组织学表型:肠源表型和胃源表型。典型的肠源表型胃腺癌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A型自身免疫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引起的B型胃炎),经过不成熟的肠化生变成平坦或腺瘤样的上皮内瘤变,最后发展为有腺体形成的肠型胃癌,这种类型的胃癌常可见生长的实体肿瘤但较少浸润。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肠上皮化生有33%~85%可能演变成胃癌。极少一部分癌变由散发性胃腺瘤发展而来,这种腺瘤有35%伴有癌灶。

肠型早期胃癌有各种不同的内镜下表现类型(0-
Ip/s,0-IIa/b/c,0-III)。息肉样腺瘤在胃癌的癌前病变中不是特别重要,因为5%以下的胃癌是起源于0-Is腺瘤。0-Is型胃癌黏膜下浸润的风险高,0-IIc型胃癌黏膜下浸润的风险更高。胃癌黏膜下浸润深度<500㎛(Ly0, V0),淋巴结转移的风险<5%,但浸润深度达sm2>500㎛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则高达21%。

2.胃型胃腺癌

胃型胃腺癌常伴有微卫星不稳定性,是从非化生胃上皮即“从头发生”或从幽门黏液腺的小腺瘤发展而来。胃型分化型癌占早期胃癌的8%~24%,通常是边界模糊、表面不褪色的IIb或IIc型病灶。这种胃癌较肠型胃腺癌体积大,并更容易出现黏膜下浸润。进展期胃型和肠型癌经常是多表型的,并且局部呈弥漫性生长,这主要是由E-cadherin基因CDH1 失活,如双等位基因甲基化导致的。

3.弥漫型或印戒型胃腺癌(DeNovo胃癌)

早期弥漫型胃腺癌病灶常表现为表浅平坦型(0-IIb型)或表浅凹陷型(0-IIc型),此类型病灶在黏膜及黏膜以下可见癌细胞弥漫性浸润,这些癌细胞具有高度的细胞异型性(组织学分级大多为G3)。微小弥漫型胃腺癌(直径<5mm)难以被观察到,常常表现为胃黏膜上的微小淡斑。

4.遗传弥漫性胃腺癌(HDGC)

在60岁以下受试者中发现此癌(由CDH1种系突变引起)的起源是同步多灶性的,而且肿瘤病灶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在疑似病例中,诊断必须建立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有遗传缺陷的患者应当预防性地行胃切除术。

四、食管肿瘤性病变特点

食管癌的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和 Barrett食管柱状细胞来源的腺癌(CLE)(图2.3)。无论哪种类型,食管上皮的慢性炎症都是诱因。

图2.3  (a)Barrett 食管癌的组织形态和(b)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形态分别显示:(a)Barrett食管的非典型腺管,(b)具有委状上皮延伸和角蛋白珠的不规则的鳞状细胞巢。

慢性食管炎—异型增生—癌的肿瘤发生机制,一开始是由多种有害因素导致的,后来其主导因素是胃食管反流中的胃酸、蛋白酶和胆汁。

1.柱状上皮异型增生——癌路径(Barrett癌)

慢性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黏膜愈合是由柱状上皮化生完成的,并最终引起了异型增生。引起柱状上皮化生的其他因素是过度吸烟和饮酒。几乎所有食管远端和胃食管交界外的腺癌都起源于Barrett食管上皮,并通过“肠化生—异型增生—原位癌”顺序发展而来。Wnt-β-catenin 路径的激活和 p53基因突变参与了大部分早期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低级别瘤变可以逆转恢复成正常上皮,也可以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其中30%的 HGIN有癌灶。Barrett 食管中难以观察到的扁平病灶(0-IIa-c)是肿瘤病变最常见的大体类型。

2.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癌路径

慢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刺激因子刺激鳞状上皮产生的,刺激因子包括:腐蚀性损伤(烫的饮料和食物)、长期酒精刺激、烟草刺激、营养缺乏(维生素A,B1-B6,C;锌)、慢性病毒感染(比如:人乳头状瘤病毒)。慢性炎症合并致癌因素导致了鳞状上皮异型增生。上皮的不典型增生被分为低、中、重度3个级别。

早期病灶,如明显的上皮内肿瘤(HGIN)或原位癌,表现为红色斑点、小灰白斑、黏膜隆起样斑块。这些病变中接近半数位于食管的上1/3和下1/3,接近10%是多发病灶的。其绝大多数是高分化或中分化的鳞状细胞癌(G1/G2),但由于食管较薄的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血管,早期局部扩散的风险是很高的。

五、黏膜标本的处理

切除的标本需要延展定位后送往病理实验室,用大头针包埋在一个软木板或橡胶板上(每1.5mm钉一个大头钉,距离标本边缘0.5mm),并浸渍4%的甲醛溶液。推荐将标本切成2mm厚的薄片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

标本(EMR整块或ESD)必须评估:

●肉眼类型和亚型。

●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

●标本切除边缘的完整性。

●超过黏膜肌层的任何黏膜下浸润。

根据病理报告确定局部切除后的安

全性,以及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

●定性标准(肿瘤分级、淋巴血管浸润、肿瘤出芽生长、筛状结构)。

●定量标准(黏膜下浸润的幅度和深度)。

a.一致。

b.非浸润:无明显浸润。

c.按照日本不典型增生标准,高级别腺瘤或异型增生可以被认为是非浸润癌。

d.黏膜内浸润即浸润至黏膜固有层或黏膜肌层。

如上所述,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联(表2.1)。如果肿瘤浸润部位中可以准确判断出黏膜肌层的结构,黏膜下浸润的定量测量就从黏膜肌层的下限开始。切除标本的严格分析给治疗性内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疗效评价标准,既能避免非肿瘤性病变的外科手术,又能避免已有黏膜下浸润肿瘤的内镜治疗(R1/R2)。

(唐健 刘枫 译)

声        明

由于医疗技术和学术研究日新月异,国外引进的书籍可能相对滞后。各位同道可以批判性的阅读,如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请参考目前最新的研究和学术成果,本文仅供参考。谢谢大家!

本文仅做知识分享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对本文有兴趣,引用时请列明出处;

欢迎个人形式转发,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文首注明「来源:衡道病理」。未经授权的转载是侵权行为,版权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