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意识的梦态迷失 ──解读韩少功《归去来》中的自我追寻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城乡文明及中西文明冲突极为剧烈,而那些经历过苦痛沧桑而异常敏感的知青作家对这种冲突的感受尤为强烈。在这个时候,这一批年轻的作家正走向成熟,他们需要找到强大的精神支柱,以填补现实的政治理想失落后的空洞,“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即使在现实中找不到,也应该到想象中去寻找。于是,他们利用起自己曾经下乡接近农民的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在韩少功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归去来》中,作者采用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描述,以不确定的主体的迷失与重构,执着探寻。 一、 叙事主体的陌生“回忆” 韩少功在谈到创作体会时,也曾说过:“写作时有时把陌生的生活熟悉化,有时把熟悉的生活陌生化。变假为真,化真入假。《红楼梦》中'假作真时真亦假’,有'甄’'贾’二公。”而他对于这种“陌生化”的文艺理论思维方式与创作手法的运用,在其小说《归去来》中则有着突出的表现。 “很多人说过,我们有时候第一次到某个地方,却觉得那个地方很熟悉,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归去来》一文中,主人公对他所到的乡村感觉似曾相识。他可以准确地推测出村里的景物,同时却又肯定地坚持自己未曾来过这里。而更令他奇怪的是,村民都认识他。“来了?”村民问他。而他答道:“恩,来了。”并未表示出自己的不解。从这里开始,“我”开始慢慢地成为了另一个人。村民们都称呼“我”为“马眼镜”,一个主人公素不相识的人,他们热络地和“我”聊着马眼镜的往事近况,使得“我”更加的糊涂,“那个马什么又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名字是“黄治先”。但是混混沌沌地,他还是走进了村民的家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