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复刻与黑胶回流

 触摸音乐Keep 2021-12-28

     经典专辑复刻是本世纪的产物,它与专辑再版和为区别于普通版本而发行的高品质CD版本的概念是不同的,所谓“复刻”是指以首版专辑为基础,最大限度的保持首版原状,重新制作生产的专辑。用实例对比就是滚石中价版属于再版,而环球留声系列属于复刻。

     点将复刻的优客李林系列,同期的华纳再版飞碟唱片系列都是保留了原唱片的包装,原唱片公司的商标,遗憾的是后期的复刻统统抹去了“点将”、“飞碟”的商标。

     经典复刻始于本世纪之初,因为属于实体唱片黄金年代的90年代,许多经典专辑已经售罄,面对市场需求,唱片公司将老唱片重新生产、重新包装、重新发行,而且定价厚道,多数复刻版的唱片价格要低于首版唱片初始发行价格,这使得很多音乐爱好者花一半的钱买到了自己心仪的音乐。尽管这种唱片曾遭人诟病,尽管它的歌词印刷和整体质量不能与首版唱片同日而语,但是价格低廉、性价比高让音乐爱好者们弥补了很多音乐上的遗憾,比如环球留声系列的童安格系列产品、谭咏麟国语专辑系列、周治平系列、刘德华国语专辑系列等产品,台湾华纳重新发行飞碟唱片的王杰系列、张雨生系列、郑智化系列、苏芮系列、蔡琴系列、郭富城系列,金牌大风重新发行EMI的张宇系列、巫启贤系列等、点将唱片重新发行的优客李林系列;还有著名的环球复黑王系列,让八九十年代的经典专辑又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一张唱片五六十块钱的价格让人们又有了重新拥有它们的可能。


      巨图文化引进的华纳系列之王杰《一生心碎》,这一系列中还有张雨生、郑智化、郭富城、苏芮、林忆莲、林子祥、郑秀文、吕方、姜育恒等。

      巨图这个系列唱片中附赠了产品目录图册,但是歌词页只是两折白纸印刷,印刷质量尚可。

       国内最早一批复刻专辑上市应该是2005年左右巨图文化再版的华纳歌手系列产品,我印象中有叶倩文、郑智化、郭富城、苏芮、张雨生等,价格大约在15块左右,纸盒包装,里面有华纳的产品宣传册,这批再版是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除了歌词本被抽条了,其他质量都还不错。

       后来星外星开始与滚石合作,复刻了多种滚石经典专辑,包括李宗盛、周华健、赵传、陈淑桦、张震岳、五月天、陈绮贞、伍佰等,后来中国火系列专辑像黑豹、唐朝、魔岩三杰、超载等中国摇滚专辑也被重新发行,质量参差不齐,最初价格二三十块一张,价格很公道,但是歌词印刷差强人意。

     五大经典系列复刻的苏芮《第六感》,这个系列品种繁多,代理的唱片公司也多,包括EMI、华纳、丰华等等,碟片是新索压制的,保留了原歌词页,复原的尚可,价格适中。

      这几年经典五大唱片致力于经典专辑的再版复刻工作,主要有华纳代理飞碟时期的王杰、苏芮、郑智化、蔡琴、张雨生、伊能静等人的经典专辑,丰华唱片的张雨生、欧阳菲菲,华纳时期的那英、巫启贤(原为EMI)、张宇(原为EMI)江美琪、郑秀文、陈百强、萧亚轩等,品种很多,价格算是公道,是补充老专辑很好的选择。

     环球礼赞系列,这个系列的唱片质量很差,但是有很多稀缺品种,比如谭咏麟《像我这样的朋友》、刘德华《我和我追逐的梦》和《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等。

     最早经典复刻的意义是在于让消费者用很经济的价格再次购买到正版音乐专辑,同时唱片公司也能再次得到版权收益,这是双赢,但是后来这种复刻专辑就渐渐的变了味道。比如质量越来越没有保证,最近香港环球发行的“环球礼赞”系列CD,盒子就是薄薄软软的塑料,歌词像是影音的,这一些列产品还不如国内生产的CD质量好;另外一种是靠限量搞饥饿营销,限量一千张,可一千的销量在今天看来已经很奢侈了,不信你看看两年前的经典五大的王杰、郑智化,本以为应该是一夜售罄的品种,结果现在还在卖,可见营销方式想要推动唱片销量,也只是唱片公司一厢情愿罢了。

       这几年,似乎国内的摇滚乐市场火了,大概从五年前开始,黑胶回流这种新的营销方式来了,最早先是打情怀牌,比如历史感、沧桑感、回归自然等等;再后来是神话黑胶,说黑胶的声音是最完美、最接近原声的;最后说黑胶的收藏价值。要知道,在黑胶唱片停产的二十年中,它经历了最低谷,价格在旧物市场中远远低于它的工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很多时候它是搭配着二手旧物一起卖的,这是旧物与文化产品的差异,那时的黑胶就是废物、破烂。

       最早的黑胶回流产生在美国,2012年左右,大唱片公司开始试着生产黑胶唱片重新投放市场,但是所占市场份额不大,因为那时候我们能买到这种产品,特别便宜,当时U2的《Songs of Innocence 》2LP版本不过40块钱一张、Sting的《57TH&9TH》黑胶版本不过60块钱,这时你能说黑胶畅销吗?但是时间到了2016年,一夜之间黑胶市场热了起来,营销起作用了,先是在欧洲美国,一年以后来到了国内,到了国内这种风潮有变了味儿。这次黑胶回流,国内最早一批黑胶唱片应该是超载的首张和面孔的首张专辑,最初上市定价超过了每张300块钱,基本上就属于天价了,当时市场反馈是不错的,超载在短时间内售罄,面孔更是没完没了的再版,木盒装的、布袋装的、普通包装的,后来又重新发行了CD版,这一系列商业操作让国内的黑胶市场热闹起来。

     摩登天空开始试水黑胶产业是从2018年左右开始的,最初他们重新发行小河、万晓利、谢天笑、超级市场、宋冬野、重塑雕像的权利等等热门歌手经典唱片的黑胶版本,最初定价比较亲民,单张价格在150——180元之间,双涨价格在220——240元之间,这样的价格基本上算是公道的。

     同期的司乐唱片开始涉足黑胶产业,早期的再版产品是尹吾的首张专辑、张萌萌的《Come On Baby》、周韧《榨取》等等,司乐唱片早期的黑胶多数是在德国生产的,用的原始母带,在声音上有保证,但是价格比其他家高出不少,单碟装售价超过了200元,双张唱片超过了300元,近期发行的黑豹二、郑钧和许巍的黑胶价格卖到360元,而且还不是德国生产的,很多人在猜测他们接下来即将发行的刺客系列,舌头、泵、病蛹系列,与京文嚎叫合作的系列黑胶唱片的发行价格,一定会水涨船高,价格不会打折扣。

     与黑胶回流同时的还有磁带回流,两年前磁带回流时唱片公司和音乐商人们没有像吹嘘黑胶唱片一样的神话磁带,因为磁带这玩意与CD和黑胶比,除了体积小,实在是没有啥优势,所以广告基本上是打情怀牌、复古音色之类的来撩拨八零后准中年的心弦。然后,它们用40、50、70、100的高于CD零售价来圈钱,这样你就听到了不太正宗的音色。

    黑胶唱片在原理上确实是最接近原声,但是它是有条件的,原声的简要定义是模拟录音+模拟混音+模拟播放系统,我曾经听过一个资深发烧友说:现在的DSD技术可以将数码味儿几乎完全去除,让黑胶有足够的模拟味。但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既然要选择模拟为什么要用数码录音呢?是单纯的录音成本问题吗?既然选择了数字为什么还要将它模拟处理呢?数字就是数字,模拟就是模拟,这两者之间的转换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是寻找这种替代品的方式本身就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所以说黑胶回流,或者说数字录音的新专辑出版黑胶版本它的商业意义远大于它的应用意义。

     黑胶的热潮已经进入了第三年,在这三年中这股热潮似乎没有退却,但是冷静的看看数据,看看那些限量一千张的唱片多长时间售罄,再看看某些种类的唱片有多少人囤在手里憋着涨价,某宝搜索会告诉你这一切,从本质上说市场并没有变好,也没有哪张实体唱片再能卖到白金水平,再大的国际大牌无非也就是十万八万的唱片销量。

     唱片是易耗品,它本来的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稳定、高质量的音源,如果将它视为收藏品、展示品、增值品,那么唱片就失去了意义,无论从那个角度上看,唱片市场确实朝着那个方向走了,囤货涨价恶性循环,就像我拖朋友去哈尔滨二手玫瑰的现场买他们的黑胶一样,告诉我开始不道半个小时就哄抢一空,随机在闲鱼上价格翻了一倍,人们渐渐认可了这种现象。

     另外,主观的喜欢一个歌手就很难客观的欣赏音乐,近年来有很多唱片确实不够唱片标准,甚至将过去那些瑕疵的录音也拿来做成黑胶重新发行,这就有悖于职业操守了,唱片业发展,不仅仅要培育市场,最重要的是要它健康发展,产品符合标准、有序健康循环发行、不做概念性营销、合理定价等等,行业内部规范了市场自然就好了。

     啰啰嗦嗦说了一大堆,中心思想还是想要唱片市场有序发展,让消费者能够听到高品质的音乐、让从业者能从中获益,说的不一定都对,但心愿是好的,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