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盗版、盗版

 触摸音乐Keep 2021-12-28

     我对盗版最早的印象是菜市场门口三轮车上卖的两块钱一盘的盗版磁带,除了便宜无任何优点。如果稍微需要点声音质量,那就要买5块钱一盘的盗版磁带,这样的盗版就有资格进到音像店躺在柜台里了。

   早年的盗版磁带很容易辨别,没有引进号、没有版号,但奇怪的是竟然有生产许可证号,后来才知道,很多盗版磁带是正规磁带复制工厂生产的,甚至他们能拿到复制母带,所以基本上这种盗版与正版只是包装有差异,音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早年做盗版的不太研究正版的样式,随便设计一个封面就直接上市,因为时效性,他们不能第一时间拿到正版的歌纸样式,索性就不考虑外包装了,这种盗版属于明知道它是盗版,但是就是不想花更多钱买正版的那部分人,这也无可厚非。

    可恨的是后来的高仿,我最早见到高仿磁带是在1998年左右,上海声像发行的周华健《有故事的人》、《小天堂》,这两种封面、封底完全与引进版正版相同,音像贴和滚石引进版黄标也很像,甚至带盒上、磁带背面上海声像的商标浮雕都 有,但是上海声像出版社发行的磁带是将音像标贴在磁带盒上的,盗版商百密一疏,将这些标贴在了封面上。我还见过金典音像发行的郑中基《敌人》的高仿磁带,几乎看不出问题,但是金典音像A、B面的贴纸四角都是圆角的,而高仿带的贴纸上面是传统缺角的,下侧是平角的。这么看盗版商在做高仿带的时候还是有漏洞,但是谁也不能百分之一百不踩高仿这个坑。

    后来开始买CD,盗版CD倒没买过几张,买的都是国外的,早年我买过一张Queen的精选,拆开一看碟片是台湾生产的,音质还挺好;听CD时间长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有一种港版黄标的盗版CD,IFPI码被烫掉了,不一定是港版,是正规压片工厂流水线生产的CD,质量也不错,当年买不到正版专辑,这种盗版反而是主要的精神食粮。

    早年质量不错的盗版还有新阳光、白桦,现在甚至有些朋友对白桦的盗版唱片情有独钟,这个盗版商确实出了很多中国摇滚的经典专辑,物美价廉,也很精美,满足了市场需求。

     过去的盗版商多数都还有些职业操守,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一定尽量的买压片工厂流出的生产过的母盘,他们能不用民用CD复制就不用,这比现在的正规唱片公司还有良心。就像网上常常有人说,有的唱片公司甚至连母带都没有了,用民用CD重新纸版再版发行CD甚至黑胶,CD封面也是影音的(滚石后期中价版的齐秦《原来的我》就是影音封面,封底原始的滚石激光防伪贴直接被影印),这都不及盗版商有职业操守。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还是不应该提倡盗版,尤其是现在的盗版音像制品,按照现阶段的版权管理,盗版商几乎拿不到好的音源,所以其产品的声音没有保证,另外盗版也并不便宜,我看某宝、某东上大张旗鼓贩卖的各种汽车CD、车载CD也不比正版便宜多少。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我们既然喜欢音乐,就尽力的保护这个行业,而能做的也只是买几张正版专辑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