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全国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而这其中,“智慧政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这不难回答,市民也好,企业也罢,与政府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政务服务”了:市民想买卖个房屋,新毕业大学生向上个户口,北漂回来的李四想开个小餐馆过小日子,等等这些,都需要找到相关部门。 因此,基于为企业和群众的刚需出发,各地大力实施政务服务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秒批”等成果先后发布,让大家办事越来越方便。 而站位地方来看,为市民和企业服好务固然是其重要职能,把城市治理好也是另外一项重要的职能。 由此,提出了依托新兴技术,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课题。 在这些课题的实践过程中,上海无疑走在第一梯队: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都是由其率先提出。 今天不打算再重复一遍这两者的“诞生历程”,而是想简单聊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上图所示,先来看一网通办。 最多跑一次也好,秒批也罢,抑或是马上办,就近办等等,都说的“政务服务”,文绉绉的讲,就是“以申请的行政许可”。 当申请者去向相关部门申请某些许可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其进行身份认证,然后填写申请表单,同时提交一堆材料;窗口或线上受理/预审后,如果形式审查通过,那么就受理了,此时,开始计时,相关部门在法定时限内办结,然后通知缴费、取件,自此,完成整个办事流程。(当然,这只讲了其中的很粗的东西,读者朋友今天大可不必深扣了)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看到,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办一个单事项还好,如果是一个主题服务事项,即我们常说的“一件事”,那么流程是比较复杂的。这其中,核心不是说技术实现不了(当然,实现也并不是那么的简单),而法律是否给予了授权,某个环节是否可以省略,某个材料是否可以后补,如果简化某个审批动作后期如何监管等等。因此,这里边的难点就在于【流程的改造优化】了。 容易看到这个过程简单不了,因此,虽然各地老早都在提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次数,但是真正落地下来,步调还是比较缓慢的,往往数月才能真正推出一批真正跑得通的“一件事”。 小结一下,这以上,“快”就是“一网通办”的关键字了。 而容易看到,前边提了,审批以后,需要监管。不是说,审批以后就不管了,那么审管联合起来考量就是必须的了。 说到了,监管,这就是题中说的“一网统管”。 统管,管什么?怎么管?谁来管? 这些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简单来说,或许可解读成“一网统管”源于传统的“城管执法”,只是其管的对象目前看已经大了很多,而且还有扩大趋势。 姑且不管大到什么程度,对于管理对象的“早发现”是统管的第一位追求,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嘛,然后就是早处理,将小问题在其萌芽阶段就处理掉,这就如同我们偶感风寒,可不能不重视,特别是本身身体有其他缺陷(病灶)的时候,否则很可能演变成大病。 基于这个思路,如果能通过定期体检,甚至是实时的监测,根据过往的数据建模,能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知”,提前布置处置力量,那么就可以实现预防、预治了。 也小结一下,一网统管是从政府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高效的【处置】一件事,一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准”,讲究精准。 既然,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联系可以这么紧密,那么要实现协同、联动就是必然的了。如何实现,数据要素贯通、关键技术共用、应用门户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唯有此,对于城市治理而言,才能有事发生时,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发现,寻求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达到最佳的效应! 您说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