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5. 不补课不游戏不拆家,孩子下课去干啥?

 EmmaSong24 2021-12-28

昨天出文:游戏服务针对于未成年人一周只能开放3小时,家长们蜂拥相告,从一开始的周末每天3小时,到现在一周累计只能3小时,可见中国新一代父母的群体游说实力的增强,多少得益于我前两天提到的杠精们的贡献。在自由开放意识下长大的80后们(6~15岁小学初中孩子的家长,应该还是80后为主体,很少部分的90后和70后)即使知道自己的反馈作用微乎其微,还是会坚持表达意见,果然最近的诸多政策出台可见,效果还是有的。

我很庆幸自己从小没有沾染打游戏的习惯,我也并不觉得游戏就是毒药,反而很多研发高手都是从STEAM和游戏编程开始,可以说对游戏的喜爱,激发他们长大从事相关职业的热情,但从宏观的大概率来看,游戏上瘾断送了很多孩子的学业,尤其是对孩子注意力的瓦解,毒害其一生的成长(在我看来,注意力是成人的三大核心竞争力之一,搞科研的没法自控聚焦注意力那基本就完了)。

没有了补课、没有了游戏,没有了作业(上海将在一年内控制课后作业量,并已要求一两年级不能安排纸质作业),大把时间的空余,孩子该干嘛?总不能来烦着家长吧,家长替代老师永远不可行,而且会大大降低家长生二胎三胎的意愿。

可能的路径无非是:

1、啃老,丢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只不过老人家带学前还行,大的孩子真的带不动,再说老人家也要追求洒脱生活,情愿出钱资助换来自由身可以去旅游;

2、全托班,还是由专业老师带孩子,只不过不能教学科(也好,唱唱跳跳画画涂涂,就是这费用可能收不高,毕竟似乎没啥门槛,竞争白热化是必然的);

3、全托游乐场,有人看管的那种,丢进去随便撒野,不过市区游乐场资源匮乏,周末经常人挤人,孩子玩不开,还特别容易起哄打闹伤到自己;

4、全托教学营,不是学科教育,而是观察小动物啊、博物馆奇妙夜啊、合唱小组啊、舞蹈训练班啊,走的时候科技和体育路线,放电大作战;

5、全托出游团,走出去“祸害”周边城镇乡村,所谓的回归农林质朴的生活,就是费用实在有点高,没法经常性组织活动,对父母解脱帮助有限;

以上提到的各种班啊、营啊、团啊,不管是学自然、学科学、学运动、学音乐、学美术啥的素质教育,很早之前就有,但都是活在学科身边的附属品,活在要不孩子喜欢父母觉得没效果,要不父母觉得好孩子觉得枯燥重复没意思。这些素质教育模式,一直试图抛弃应试教育,学习游戏对孩子的吸引法则,利用短平快的反馈机制激发孩子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可惜,实践至今,少有成功者,儿时被音乐课老师点名唱歌的经历至今都是噩梦,以至于成年后极其抵触卡拉OK,错过了音乐启蒙关键期,一辈子与音乐欣赏无缘。

没有学科教育的压制,素质教育百家齐放,可能会陷入另一种窘境,为了竞争出线,到底是选择让父母开心,还是让孩子开心。素质教育的特色就是如果只是玩玩闹闹,以孩子喜闻乐见轻松的方式操作,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效果,父母的耐心是否能坚持到效果显著的时候?还是早早就换个学习机构?不卷学科后,会不会开始卷素质能力,比如钢琴几级啊、画画比赛评比啊啥的。。。。。所以我觉得还有第6种Time Killer方式

6、父母带着到处打比赛,国外小孩子从小打冰球比赛、跳水比赛、选美比赛啥的,不就是这样,多个奖牌多个标签,说不定还利于未来择校;

甚至还有第7种

7、社区母亲小饭桌,不关是烧一顿饭大家一起吃,其实也可以帮忙带孩子,过去社区普通母亲没有补课能力,家长们还是选择送孩子去补习班,现在反正就是玩,几个孩子一起玩,还能培养社交能力,如果这位愿意提供服务的母亲本身有一定的教育背景,认真仔细值得信赖,那应该非常得周边妈妈们之心。只是资质的问题很难解决,国家应该允许社区共育养娃的存在,通过注册制进行管理,定期社区阿姨们上门监督,相信不比机构靠谱,也能够大大缓解全职妈妈的经济压力,那不是更愿意去生三娃了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