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射性物质引发的事故及预防措施

 安全管理CEO 2021-12-28


放射性物质引发的事故及预防措施

1976年,有一辆专运放射性物质的列车出轨颠覆,剧烈的冲撞导致存放放射性物质的包装容器破损,内储物质撒漏。当抢险救援队伍赶到时,发现周围环境巳受严重污染。为此有关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排除污染。不幸中之大幸的是事故发生在人迹稀少的地区,由于及时得到控制,才没有造成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1983年3月,在某铁路局管辖的一个站点的行李房内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放射性物品污染事故。当时工人在搬运一件内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物品的过程中,不小心将物品摔在地上。盛放该物品的铅罐盖固定密封不良,造成内储的小包装物品撒出,在忙乱之中其中一件又被人踩破,造成放射源直接外露。

为了消除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有关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火车站的整个行李房封闭了三个月左右。直到经仪器测定辐射污染的程度已降低到对人体不再构成危害时,行李房才重新启用。


知识点:

尽管对于放射性物品的包装容器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标准也相当高,但在运输过程中是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的。上述两起案例都是运输与装卸过程中包装容器破损,造成内容物泄漏而引起的放射性危害事故。

放射性物品能自发和连续地放射出某种类型的物质,这种辐射对人和其它生物能造成伤害,但却不能被人体的任何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觉察到。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由于放出了某种粒子就转变为新核,这种现象称之为衰变。衰变是自发地,连续不断地进行的,一直衰变到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放射性辐射才会停止。然而,由于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衰变并不是所有原子同时发生,而是每个时刻只有占原子总数一定比例的原子在衰变,因此整体的衰变过程比较长久,这个物质也就具有较持久的放射性辐射能力。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所造成的破坏力,比起其它危险物品来,其持续危害性十分明显。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已过去十余年了,但经仪器测定,当地的核辐射污染仍然处于令人不安的状态。

正因为放射性物品具特殊危险性,所以对这类物品的包装要求特别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要求也特别严格。



2003年4月4日,29岁的工人张某在清理渣土时,发现一枚亮闪闪的金属球,觉得十分新奇、好看,就顺手把它放进自己的口袋。张某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枚亮闪闪的金属球是60钴放射源,让他迷迷糊糊地走进了死神的怀抱。

怀揣放射源的张某,不久后左下肢外侧皮肤溃疡、全身损伤,说话困难。送进医院后,一位实习医生和张父看到张的口袋里掉出一枚金属球,张父随手把它丢进了病房的废纸篓里。次日,清洁工又把纸篓中的垃圾倒进垃圾箱。就这样,60钴大摇大摆溜出医生的视线,开始更大范围的“行凶作恶”。

那么,这枚60钴放射源从何而来呢?事情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这块地皮属于某科研单位,为了开展辐射育种,该单位购进6只共1.2kg镭当量的60钴放射源。1987年决定报废,该单位将这6只放射源存入一口枯井中。后来,这家科研单位将地皮转让出去。2003年4月3日在清理放射源时,由于时间已久,情况不明,只处理了其中5只,留下了隐患,正是这只未处理的金属球,造成1人死亡,1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伤害。


知识点:

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皮肤病是由于放射线(主要是X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放射性同位素)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它包围着整个人体,直接与周围环境接触,对于任何生产性有害因素,皮肤总是最先接触,因而职业性皮肤病在职业性疾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湖南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暴露于物理因素中的员工,皮肤病的患病率为70.3%,而放射性皮肤病占物理因素皮肤病的首位。




放射性事故的预防
放射性事故的预防

一、放射性损伤分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损伤两种

1.急性放射性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大剂量(X射线、γ射线及β射线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潜伏期为数日,按损伤轻重分为4度。一般对表皮细胞的损伤,最初仅表现为细胞增殖减少。若超过阈剂量,局部可出现暂时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毛囊丘疹和暂时脱发,即Ⅰ度损伤。Ⅰ度损伤于照射局部出现,有界限清楚的红斑,2-6周内最明显,有灼热和刺痒感,脱发,红斑消退后出现脱屑和色素沉着。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症状由干性皮炎(红斑)进展到渗出性反应,即Ⅱ度损伤。1-3周局部形成潮红、肿胀、水疱,继而形成浅表糜烂面、红斑、自觉灼热或疼痛,以后结痂,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永久性脱发等。病变程度重时可累及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形成腐肉及坏死性溃疡,即Ⅲ度损伤。数小时至10天,红斑出现麻木、瘙痒、水肿、剧烈刺痛、水泡、坏死、溃疡等,为Ⅳ度损伤。

急性放射性皮炎因损害程度和范围不同,可伴有白细胞下降及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急性放射性损伤多见于操作违章或丢失放射源等事故。

2.慢性放射性损伤

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为3度。Ⅰ度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脱失、粗糙,指甲灰暗或纵嵴色条甲;Ⅱ度为皮肤角化过度、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等;Ⅲ度为坏死溃疡、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

受到慢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可发生扁平或疣状角质增生,或形成顽固性溃疡,可继发基底细胞癌或鳞癌。慢性放射性损伤多因超剂量照射或忽视个体防护所致。有一位在医院从事放射工作近30年的医生,在做胃钡餐检查或肢体骨折X线复位时,经常不戴防护手套。2005年6月以来,他的双手出现皮肤干燥、色素沉着、粗糙、指甲灰暗、皮肤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症状。经湖南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他被确诊为放射性皮肤病。可见,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坚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二、放射性损伤处理

急性损伤应立即脱离辐射源,防止被照皮肤再次受到照射或刺激;疑有放射性核素沾染皮肤时,应及时清洗,并予以去污处理;对危及生命的损害(如休克、外伤和大出血),应首先进行抢救处理。

对职业性放射工作人员,Ⅰ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应妥善保护局部皮肤,避免外伤及过量照射,并作长期观察;Ⅱ度损伤者,应视皮肤损伤面积的大小和轻重程度,减少射线接触或脱离放射性工作,并给予积极治疗;Ⅲ度损伤者,应脱离放射性工作,并及时给予局部和全身治疗。对久治不愈的溃疡或严重的皮肤组织增生或萎缩性病变,应尽早手术治疗。

I度患者一般无须处理,有红斑者可局部湿敷,搽消炎抗过敏的药膏,如艾洛松等;出现渗液糜烂的可给予硼酸水、碘伏等湿敷外涂;水疱发生溃疡者可用氦-氖激光治疗。急性红斑时可用洗剂或冷湿敷,有糜烂时可外搽1%龙胆紫或用2%-3%硼酸溶液、2%-3%甘草水或地榆煎液等湿敷,对溃疡可用抗生素软膏,或用鱼肝油和白蜡配成软膏,或33%蜂蜜鱼肝油软膏。分泌物多时可用复方硫酸铜溶液稀释10倍热湿敷,以改善血液循环,刺激肉芽新生。有全身症状时按具体情况采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输血或其他内科疗法。若有癌变倾向时,应作病理检查,必要时及早切除并植皮。

三、放射性损伤预防

预防放射性皮肤病的关键是做好外照射防护。

1.时间防护

人体受到辐射的剂量与受照射时间成正比,照射时间越长,吸收的剂量越多,相应对身体的损伤也就越大。所以,减少人员在放射场中逗留的时间,便能起到防护作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员不得不在大剂量率环境中工作时,应严格限制个人的操作时间,使受照剂量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2.距离防护

对于点状放射源,在不考虑空气对射线的吸收时,人体受到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剂量减少至1/4,所以应尽量增加人体与辐射源的距离,如遥控操作或采用适当的工具等。

3.屏蔽防护

在实际工作中,仅靠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来调节,往往有一定局限。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还需要在放射源和人之间设置一定的屏蔽体,用以减少和消除放射对人体的损害。

对于不同的放射,应采取相应的屏蔽材料进行屏蔽防护。大部分需要屏蔽的放射是X射线和γ射线,屏蔽这两种射线的材料很多。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原子序数的金属材料,如铅、铁等;另一类是通用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砖、土等。

4.个体防护

开放源工作一定要根据不同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工作服、防护鞋、帽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