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考研 | 江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含答案)

 司南教育学考研 2021-12-28

点击查看真题解析课↑

2022年江西师范大学

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30 分)

1.分组教学制

2.学校教育

3.白板说

4.学习动机

5.小先生制

6.泛化

二、简述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2.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3.简述韩愈的性三品说和教育作用。

4.简述教师劳动复杂的具体表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总计80分)

1.论述夸美纽斯的普及教育及影响

2.论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及影响

3.论述品德不良学生行为的纠正与教育

4.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写教案,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请结合相关的教育学原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分享。

真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1.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也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分组教学便于因材施教,以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难以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致使分组困难;学校及社会,对快慢班往往区别对待,容易有违教育公平,容易使快班学生骄傲,慢班学生自卑。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狭义的教育,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制度组织起来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环境。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教育者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

3.白板说:由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认为理性和知识都是通过人的感官和经验获得的,因此,教育在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白板说”表明了他主张经验主义认识论,但他又认为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而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这种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论,构成了洛克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主要的思想基础。

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动机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作用有:引发作用、定向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

5.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小先生”即儿童作为知识传承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将习得的文化知识不断地延绵推广、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它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师资不足、经费缺乏的问题,是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

6.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射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相同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它与分化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互补的过程。分化是对事物差异的反应,而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如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此句话中,蛇为条件刺激,井绳与蛇属于相似刺激,人之前对蛇此条件刺激做出害怕这种条件反射后,就会对相类似的井绳这种条件刺激起着同等的害怕条件反射。

二、简答题

1.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九章 德育-德育过程

【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教师教导下学生思想道德的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知、情、意、行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②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③德育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①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

②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③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2.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变迁功能

【参考答案】

教育的人口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人口数量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对人口质量的提高所具有的作用。它是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的功能。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可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长的重要手段。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但是当人口的数量超出一定的限度时,它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一定甚至巨大的负面作用。我国也明确地把计划生育视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人口膨胀。对人口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现代人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有很多,教育是其中之一,并且被看做是长远起作用的手段。国家经济的发展,必然提高对劳动者的文化要求,从而刺激家庭对教育的需要,而家庭教育要求的提高必然增加抚养儿童的费用,从而在经济上起到了控制生育率的作用。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这些方面虽与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但更与教育因素有关。教育是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①教育能够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和理性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优生优育,保证新生儿在生理、心理两个方面都有较好的先天素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人口生育质量。

②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社会总人口的思想道徳、知识智能、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一个思想节节高、文化氛围较浓的家庭以及良好健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对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③教育能够使老年人继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3)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教育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有助于人口的性别比例平衡。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更加能够摈弃“重男轻女”的陈腐传统意识,树立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对生男生女抱顺其自然的态度,保证新生儿性别的自然比例。

②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教育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使得生育率大大降低,人口长缓慢。同时,受过较高教育的人群,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能按照较科学的方法生活、劳动和锻炼,降低了自身死亡率。

③教育能够改变人口的行业与职业结构。这主要表现为由教育所带来的科技进步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细密,行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降低,使社会产业结构越来越趋于智能化。

④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即教育为国内人口的区域流动,以及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向发达国家的人口流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这是因为通过教育,提高了人的文化程度,使人不再受本土观念的東缚,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工作,从而促进人口的流动,导致人口地域结构的改变。

3.简述韩愈的性三品说和教育作用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参考答案】

韩愈在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对前人的主张进行了补充修正,提出了“性三品”的主张,又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韩愈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因此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还有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他认为拥有中性的人最多,教育能够使他们顺性克情,以达善行。

(1)人性决定教育所起作用。韩愈认为,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由于人性先天就存在着等级差别,这种等级差别又是不能改变的,教育只能在这种等级差别之内发挥作用,决不可能改变这种等级差别。

(2)人性决定教育的权利。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是不同的,教育的实施只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既没必要也不可能普及到每一个人。

(3)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人性天生就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是将这些先验的道德内容发扬开来,使其付诸自身的实践。

韩愈以性三品说为依据,一方面肯定教育促进人性的变化,号召人们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认为教育作用有限,只能在已定的品性内发生作用。韩愈的人性与教育作用的论述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这种人性论不仅为封建社会等级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论证,也为绝大多数人接受封建的道德教育作了理论上的说明。

4.简述教师劳动复杂的具体表现。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十一章 教师-教师劳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指教师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而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是多种客观情况。

(1)学生状况的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任务的多样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3)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广泛性制约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三、分析论述题

1.论述夸美纽斯的普及教育及影响。

【考查知识点】《外国教育史》——第七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夸美纽斯所提出的普及教育概念主要是基于他的泛智思想和对教育的作用的高度认可。

所谓“泛智”,就是规定广泛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智力、道德和宗教信仰,全部纳入教育内容之中,使所有的人能够通过接受教育这一途径而获得广博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

此外,他认为,人生来就具备各方面的潜能,而这些潜能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他认为人性平等,因此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也应该平等。

基于这样的泛智主义教育观,并由此大力主张普及教育于全体儿童和民众。他所提出的普及教育的可能性在于,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所有儿童都具备接受普及教育的心理素质。他认为首先“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其次,人人都应该接受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关于普及教育的措施有:广设泛智学校;采用班级授课制;实行学年制;编写统一的泛智教材。

 他普及教育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认识的基础上的,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平民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夸美纽斯要求把教育普及于一切男女儿童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但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他又认为一切男女青年受教育的目的和程度应是不同的。并且思想上还带有宗教的色彩。

他所提出的普及教育概念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促进了世界各地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强调并全力支持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强教育法制观念和执行,增加教育投入,实行多渠道筹资办学;②促进对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和内涵的反思发展,引起人们对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以及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重视;③教育需要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2.论述黄炎培的职业思想体系及影响。

【考查知识点】《中国教育史》——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参考答案】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经历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挫折和反思,他以毕生精力从事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其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为:

1.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1)职业教育的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在于①谋个性之发展;②为个人谋生之准备;③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④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2)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一贯的”是指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整个的”是指不仅学校教育体系中应有一个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

“正统的”是指应破除以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而以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

2.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帮助社会解决生计问题和失业问题,同时引导人们胜任所职,热爱所职,进而能有所发明创造,造福于社会。

3.职业教育的方针

第一,社会化: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内涵包括①办学宗旨的社会化;②培养目标社会化;③办学组织的社会化;④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第二,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工作和人事方面的工作均需遵循科学原则。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①手脑并用;②做学合一;③理论与实际并行;④知识与技能并重。

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敬业”指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为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追求;“乐群”指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黄炎培认为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方向,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为群众服务”。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黄炎培的教育思想不仅开创和推动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促进了当时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发展,并且对我国职业技术的发展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兼具更具有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今职业教育也有重大借鉴意义。

3.论述品德不良学生行为的纠正与教育。

【考查知识点】《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品德不良

【参考答案】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的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违背道德规范,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行为。学生品德不良的类型主要有:过失型、攻击型和压抑型。它具有一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

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

(1)客观原因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②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③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啊

(2)主观原因

①错误的道德认识薄弱的道德意志;②异常的道德情感;③不良的道德习惯

(3)品德纠正的措施

①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②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③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④锻炼同不良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⑤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4.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写教案,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请结合相关的教育学原理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分享。

【考查知识点】《教育学原理》——第八章 教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参考答案】

该观点对于备课的理解不够全面。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上课前所进行的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状况、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选取教学方式、制作教具、编写教案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统称为备课。广义的备课是终生备课,它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狭义的备课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备课包括写教案,但是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

上课前,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备好课,必须做好下述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

(1)钻研教材。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学科的性质与教学的特点,所教部分内容的要点与要求;再着重钻研教科书;然后思考启发、探究的路线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还要查阅参考书与相关资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有何优点与缺陷;他们的兴趣、欲求、需要与思想状况。

(3)设计教学。即根据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学生的状况,结合教师个人的智慧、才能和客观条件,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的活动做出全面系统的设计。它涉及课题计划与课时计划(即教案)的编写。

→备课的重要性:

(1)备课是构成教学潜力的过程。教学工作是教师按照确定的教学目的和必须的教学规律,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潜力的过程。无论教师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若不进行备课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只能说是具备了潜在的教学潜力。具体表此刻三个转化上:第一个转化是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的知识;第二个转化是把对教学工作的安排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第三个转化是把教师掌握的教材资料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2)备课能够采用个人备课与群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群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群体优势,还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3)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与基础。备课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同样一节课的内容,不同的教师设计出的教学方案对教材纵向、横向的理解,对教材中本知识点重、难点的把握是不同的,在备课的时候需要对教材纵向、横向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教材、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挖掘,一节优质的课,是教师对所教知识深入的理解挖掘后才有的一种高度认识,可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知识点本身深度和广度的开发決定了本节课的高效率、高质量。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