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仁东团队如何从3000多个洼地中选出望远镜台址?

 韩林图书馆396 2021-12-28

随着中国科学院以北京天文台为核心,开始着手实现中国的大射电梦想后,以南仁东为首的推进委员会此时的任务就是尽快选出望远镜的台址,可这样着眼全国范围的工作该从哪里切入呢?

图片

南仁东 

FAST工程 前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选洼坑是非常难的,很多是通过遥感、测绘,最后我们和遥感所合作。

南仁东的需求很明确:一个直径300米以上的喀斯特地貌洼地,要相对圆,偏僻远离人烟,地质稳定,下面还不能有重要矿藏。

这样大的洼地哪里有呢?

常年受地下水冲刷形成的石灰熔岩地貌,在云贵高原到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三个省连成一大片的喀斯特地形,而贵州处在中间的独特位置,更容易形成南仁东口中体量巨大的洼地。

图片

那一年,聂跃平36岁,学地质出身的他早年间在贵州做了多年的喀斯特地貌研究,随后又接触了新兴的遥感技术,这一切的结合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

图片

1994年下半年,聂跃平正式加入了国际大射电项目中国推进委员会,成为了选址评价组组长。为了抢时间,南仁东特批聂跃平坐着飞机去了贵州进行踩点,他开始了为大射电望远镜选址的第一次考察。

这一趟,聂跃平在贵州群山中奔波了一个多月,他分别考察了安顺市普定县、黔南州平塘县、兴义市等地的几十个洼地。

图片

原来,这个项目还只是在意向阶段,并没有固定经费。这样的工作,没有资金支持是很难开展推进的,特别是选址,这并不只是坐在电脑前做文案,还需要在大山中去跑。

了解到这个项目的困难后,从贵州回来的聂跃平做了两件事。一是按南仁东的要求,完成了大射电望远镜中国贵州的选址调查报告。第二件事就是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写了一封信。

图片

周光召是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自然是聂跃平十分尊敬的科学大家。

图片

聂跃平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和周光召并不熟识,但他还是鼓足勇气提起了笔。

图片

这一年10月,南仁东派遣颜毅华,带着那份大射电望远镜中国贵州的选址调查报告去荷兰海牙,参加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年度会议。

图片

这是1994年翻译成英文的中国选址调查报告,颜毅华正是通过它在会上详细陈述了中国用喀斯特地貌来建造大射电的构想和选址工作进度,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天文界明确提出,想把大射电放到中国来建。

叶叔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天文联合会 前副主席

各个国家都是提案多得不得了,北京天文台代表中国,他们就提出做这种在地面上固定的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像贵州那样的地形,那你必须是放在中国,放在中国的南部。

当颜毅华去荷兰参会时,南仁东团队已经全面展开了选址工作。11月,南仁东和聂跃平去贵州实地调研,由于经费紧张,他们选择了硬座的绿皮火车,单程需要花费近50个小时才能到达贵州。

图片

这次考察后,选址组在贵州南部地区海选出了3000多个洼地。

随后,选址组用了超过半年的时间,通过遥感技术比对,把洼地数量从3000个精简到了300多个,录入了数据库。 

图片

1995年初,推委会迎来了本年度第一个好消息。

图片

聂跃平

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研究员

周院长收到这个信以后,好像一个月不到就批了,批了6万块钱。当时高兴惨了,高兴惨了,南仁东也很高兴,他说你减轻了我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个院长基金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解决了燃眉之急的南仁东团队,同时也被外界所关注着。11月,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美国《科学》杂志就以大量篇幅报道了中国的早期选址报告,并配以“大跳跃”的标题赞美着中国天文学家的雄心壮志。

图片

很快,黔南州平塘县的一个洼地走进了大家的视野,它的名字叫大窝凼。窝凼是贵州方言,意为四周环山,中间是大坑的地形。

图片

从大窝凼顶端俯瞰下去十分壮观,整个洼地的轮廓很圆,凼底错落着一些房屋。洼地里一共住着12户杨姓人家,祖辈生活在这里。

刚从顶部走到凼底的南仁东就感受到了淳朴的民风,这里的村民十分热情,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南仁东向老乡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却令现场十分尴尬。

图片

杨天明

原大窝凼村民组组长杨朝礼之子

当时我父亲就是我们那里的村民组组长,他们起居都是在我家那里。到我家这里,他就问这问那,比如说问我们那里水灾怎么样,有没有淹没过,一年淹几次,我们当时就觉得你问这个干嘛?你为什么要这样问?

虽然是一个不太礼貌的问题,但村民们依然回答了南仁东。在夏季凼底也会下暴雨,但是从来没被淹过。

原来,整个大窝凼的地势就是水文地质学的漏斗地势,这种地形的地表并不容易积水,雨水很快会渗透到地下河中,而这正是建造射电望远镜所需的重要条件。

返回北京后的选址团队进展顺利,这一天,一封来自国外同行回复的电子邮件引起了南仁东的注意,读过内容后,他在电脑前沉思了许久。这封邮件正是一位荷兰同行给南仁东的回信,由于南仁东的人缘好,天文圈的科学家大都对他坦诚相待。

图片

图片

甘恒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员

在我们这个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南老师就跟他一个很好的荷兰朋友沟通过这个想法。他这个朋友当时很善意地提醒他说:南,你们一个发动机都造不好的国家,我不相信能造出来大型的射电望远镜。

朋友的这句坦诚相劝着实冲击了南仁东的内心,这也说明了当时国际天文学界对中国的印象。

荷兰天文学者的不信任,再结合国际合作不明朗的态度,都释放着外界并不看好中国的信息。

结合种种原因,推委会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南仁东和专家们反复研究作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由中国独立建造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而且口径至少要超过300米,这个决定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图片

南仁东

FAST工程 前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当时做了决策,就把它完全独立地做成一个FAST,这是大家的想法。

世纪更迭之际,人类即将步入了一个新的天文时代。在这个领域里,中国的落后地位是一目了然的。想改变落后的现状,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而那个人正是南仁东。

随着这些年改革开放,中国在军事、国防、科技、工商等各行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样的变化给了南仁东足够的自信支撑他大胆地设想。

针对多方面因素的考量,最后,普定的尚家冲和平塘的大窝凼基本确定为两个最为可能的台址候选。

深思熟虑后,南仁东果断选择了可以容纳500米口径的大窝凼。

当时世界上性能最优异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口径也只有305米。而对于当时在这个领域尚且落后的中国来说,南仁东为什么要冒着极高的技术风险,策划去建造一个比阿雷西博要大得多的望远镜呢?

南仁东

FAST工程 前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芯片的综合能力是18个月翻一倍,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大概是3年翻一倍,它是服从一种规律的。我们发现在二零一几年,要有一个大概500米口径左右的望远镜出现,对国家决策层是有说服力的。

南仁东认为,既然要自主研发新一代大射电,大窝凼完全有能力满足让中国一举站在世界之巅。

图片

1998年3月,FAST工程概念明确提出,53岁的南仁东亲自设计了它的标志。FAST是英语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首字母缩写,意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一个月后,FAST项目委员会正式成立,携着中国天文学者的梦想,南仁东团队终于迎来了由中国独立自主研发大射电望远镜的新局面,等待他们的会是一条坦途吗?

编      审:王海涛 赵   斌

主      编:陈   曦 崔   明

本集导演:梅   林

海报制作:田   丁

编      辑:王亭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