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69:银川西塔往事,没有朱栴哪有梵刹钟声?关于银川承天寺塔,你除了它始建于西夏时期,还知道什么?

 桂临塞上 2021-12-28

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 《大银川传奇》

  •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人们都熟知银川城有两座塔,其中一座“西塔”就在城西南角的光华门内的边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它是全城的制高点,站在塔里,透过窗棂,放眼望去,百里风光尽收眼底,全城风光一览无遗。

如今的银川城高楼林立,西塔也被拥在其中,一点也不再显眼,没有了往昔的夺目和光耀。关心它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基于它的介绍,也只限于寥寥几句。

它也是历经风雨雪霜的啊!

承天寺,内有高塔(又名西塔),始建于西夏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是西夏文化的象征。经过元蒙焚城之后,承天寺也是凋敝不堪。洪武初一塔独存。”那种凄惨状,在诗人王逊的笔下可见一斑!

鸣钟长塔寺,不见昔年僧。

声寂三千界,音销十二层。

废基妻塚在,陈迹牧儿登。

有待庄严日,无常验智兴。

在诗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来,不但寺毁了,这“一塔独存”也只是剩下基座上的一层而已!所以说,虽然它始建于西夏时期,是西夏的皇家寺院,但已经遭焚毁。很多人还用它来代表西夏,只不过是借用它的名罢了。

其实,重修它的是庆靖王朱栴。朱栴修复的西塔是建起来了,但是不是还有西夏建造塔的形制在里面?这个就不敢肯定了。

明初庆靖王就藩宁夏之后,由于郁郁不得志,只有纵情于宁夏的山水间。不曾想,却给宁夏留下了宝贵的人文历史和精神文化!

他在宁夏生活数十年,对宁夏的历史地理,山川形胜和文化承载等诸多方面都熟悉和研究颇深。不但主持编著了宁夏第一部志书《宁夏志》,开宁夏文化建设之先河,还给宁夏的山水赋予了文化内涵。

在他的笔下,在他的诗词里,留住了让后人们在文字上追溯和欣赏宁夏的自然界景观,通过这些文字背后,后人们更是看到了宁夏环境生态的变化!

就像他把宁夏的山水,建筑精致风景浓缩成具有代表性的“宁夏八景”一样,人们可以从诗词中感受和欣赏到塞上风景之美。

“宁夏八景”中的梵刹钟声”就是他命人修复西塔后命名的!从西塔的修复,也可以看出来,朱栴是非常重视宁夏镇(银川城)原有的古迹与新景观的建设。

重建后的承天寺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兴起于明朝时“梵刹钟声”和“西塔倒影”

朱栴来到后,看到了西塔的萧瑟和破败,于是,“重修之,增创殿宇”。就这样,承天寺再一次成为了银川城的一处胜迹。梵音缭绕,香火渺渺,铃铛悠扬,这里成了他精神的寄托之地。“梵刹钟声”也成了他所欣赏的“宁夏八景”之一!

《梵刹钟声》-朱栴

殿宇耸晴空,香火精严祀大雄。

蠡吼法庭闻梵呗,铃鸣古塔振天风。

月明丈室僧禅定,霜冷谯楼夜漏终。

忽听钟声来枕上, 惊回尘梦思无穷。

几十年后,他的孙子怀王朱邃塀(后晋封庆王)上位后,“增昆庐阁”。承天寺也变得越发清幽人!

《游承天寺》-杨守礼

乘闲携酒上招提,促席传觞日已西。

持节中丞犹索酒,挥戈元帅尚留题。

台前松影来樽妲,塔外钟声间鼓鼙。

醉倚肩舆春色蔼,满天星斗和烟低。

嘉靖二十年春,巡抚都御史杨守礼,还在寺里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西塔诗酒会”,丰富了西塔的文化内涵,更是给西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底蕴!只是知道的人不多而已!

所以说,西塔代表的不只是西夏历史,其实更多的是明朝的历史啊!到后来,它几经地震磨难,屡塌屡建,还有没有原来的韵味?这个就不知道了。

反正它承载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丝文脉,这个不知道你会不会反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